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显示方式:
2025, 40(5): 4-20.
摘要: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深刻重塑了地区间贸易方式,同时也通过数字化贸易流动所形成的关系网络对地区间专利技术转移行为产生影响。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地区间专利技术转移数据和国家税务总局采集的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地区间数字化贸易流动对专利技术转移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间数字化贸易流动显著提高了专利技术转移数量,这一结论在利用工具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地区间数字化贸易流动促使购方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并且促进了购方地区产业升级,激发了购方地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需求,进而促使地区间专利技术转移数量增加。异质性分析表明,地区间数字化贸易流动对专利技术转移的影响因地区相对地理位置、数字化水平、贸易水平以及专利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拓展性分析发现,地区在专利技术转移网络中的点度中心度降低,但与销方地区专利技术转移的关系强度提高,说明相比拓展新的技术联系,购方地区更倾向于与其存在贸易往来的地区之间进行专利技术转移。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深刻重塑了地区间贸易方式,同时也通过数字化贸易流动所形成的关系网络对地区间专利技术转移行为产生影响。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地区间专利技术转移数据和国家税务总局采集的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地区间数字化贸易流动对专利技术转移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间数字化贸易流动显著提高了专利技术转移数量,这一结论在利用工具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地区间数字化贸易流动促使购方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并且促进了购方地区产业升级,激发了购方地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需求,进而促使地区间专利技术转移数量增加。异质性分析表明,地区间数字化贸易流动对专利技术转移的影响因地区相对地理位置、数字化水平、贸易水平以及专利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拓展性分析发现,地区在专利技术转移网络中的点度中心度降低,但与销方地区专利技术转移的关系强度提高,说明相比拓展新的技术联系,购方地区更倾向于与其存在贸易往来的地区之间进行专利技术转移。
2025, 40(5): 21-34.
摘要: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商撤资规模的增加引发广泛关注。基于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库,实证检验媒体负面报道对外商撤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媒体负面报道显著增加了外商撤资概率,网络媒体在负面报道影响外商撤资的过程中存在“放大效应”,该结论经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二是这种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及高竞争行业中更为显著;三是负面报道通过降低销售净利率、加剧融资约束、推高股市波动率三条路径作用于外商撤资;四是在不同维度的网络负面报道中,公司高管负面报道的影响占主导;五是企业ESG表现、数字化转型以及政府政务效率提升、税收优惠可缓解上述压力。本研究系统揭示媒体负面报道对外商撤资的作用机制,明确高管负面报道的主导性,为“稳外资”提供企业与政府协同应对的新视角。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商撤资规模的增加引发广泛关注。基于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库,实证检验媒体负面报道对外商撤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媒体负面报道显著增加了外商撤资概率,网络媒体在负面报道影响外商撤资的过程中存在“放大效应”,该结论经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二是这种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及高竞争行业中更为显著;三是负面报道通过降低销售净利率、加剧融资约束、推高股市波动率三条路径作用于外商撤资;四是在不同维度的网络负面报道中,公司高管负面报道的影响占主导;五是企业ESG表现、数字化转型以及政府政务效率提升、税收优惠可缓解上述压力。本研究系统揭示媒体负面报道对外商撤资的作用机制,明确高管负面报道的主导性,为“稳外资”提供企业与政府协同应对的新视角。
2025, 40(5): 35-49.
摘要: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中国政府产业投资偏好上游部门,并通过产业政策加以支持,由此形成垂直生产结构。本研究将垂直结构理论引入空间经济学,以“156工程”为自然实验,实证研究产业投资对地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县上游工业部门获得投资越多,上游工业行业在其长期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及集聚水平越高;在机制上,由于垂直结构的存在,对上游工业行业的投资抑制了本地关联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且投资行业上游度越高,其对下游企业的抑制效应越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增加被投资行业产业链生产分割长度将有助于提升本地关联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研究表明产业投资若想在长期取得合意效果,需降低行业层面的市场结构扭曲。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中国政府产业投资偏好上游部门,并通过产业政策加以支持,由此形成垂直生产结构。本研究将垂直结构理论引入空间经济学,以“156工程”为自然实验,实证研究产业投资对地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县上游工业部门获得投资越多,上游工业行业在其长期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及集聚水平越高;在机制上,由于垂直结构的存在,对上游工业行业的投资抑制了本地关联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且投资行业上游度越高,其对下游企业的抑制效应越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增加被投资行业产业链生产分割长度将有助于提升本地关联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研究表明产业投资若想在长期取得合意效果,需降低行业层面的市场结构扭曲。
2025, 40(5): 50-64.
摘要:
在经济增速换挡的关键时期,“揭榜挂帅”模式作为我国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能够有效遏制企业创新泡沫。文章以2016—202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各年度实际参与省或市级“揭榜挂帅”的上市企业名单,以此探析“揭榜挂帅”对企业创新泡沫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揭榜挂帅”能够显著抑制企业创新泡沫,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创新要素集聚视角分析,“揭榜挂帅”通过拓展企业知识宽度、吸引耐心资本注入、推进企业产学研合作,能够有效发挥知识效应、资金效应、资源效应,进而抑制企业创新泡沫;异质性分析表明,当所处地区数字政府建设程度较深、金融集聚水平较高、创新禀赋较弱时,“揭榜挂帅”对企业创新泡沫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揭榜挂帅”对企业创新泡沫的抑制作用带来了企业劳动雇佣的精简和高级化。研究为推进“揭榜挂帅”模式实施、抑制企业创新泡沫提供了理论参考。
在经济增速换挡的关键时期,“揭榜挂帅”模式作为我国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能够有效遏制企业创新泡沫。文章以2016—202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各年度实际参与省或市级“揭榜挂帅”的上市企业名单,以此探析“揭榜挂帅”对企业创新泡沫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揭榜挂帅”能够显著抑制企业创新泡沫,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创新要素集聚视角分析,“揭榜挂帅”通过拓展企业知识宽度、吸引耐心资本注入、推进企业产学研合作,能够有效发挥知识效应、资金效应、资源效应,进而抑制企业创新泡沫;异质性分析表明,当所处地区数字政府建设程度较深、金融集聚水平较高、创新禀赋较弱时,“揭榜挂帅”对企业创新泡沫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揭榜挂帅”对企业创新泡沫的抑制作用带来了企业劳动雇佣的精简和高级化。研究为推进“揭榜挂帅”模式实施、抑制企业创新泡沫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 40(5): 65-77.
摘要:
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监督治理工具,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引导国有企业“脱虚向实”是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2019年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新规》这一准自然实验事件,实证检验经济责任审计对国有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责任审计显著降低了国有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影响机制为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和增加实体资本投资。进一步分析表明,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效应在地方国有企业、资本市场关注度高、两职分离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研究既丰富和拓展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经济责任审计经济后果方面的文献,又为有效引导国有企业“脱虚向实”行为提供了微观层面证据,还对加强国有企业治理、化解与防范金融风险等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监督治理工具,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引导国有企业“脱虚向实”是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2019年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新规》这一准自然实验事件,实证检验经济责任审计对国有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责任审计显著降低了国有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影响机制为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和增加实体资本投资。进一步分析表明,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效应在地方国有企业、资本市场关注度高、两职分离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研究既丰富和拓展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经济责任审计经济后果方面的文献,又为有效引导国有企业“脱虚向实”行为提供了微观层面证据,还对加强国有企业治理、化解与防范金融风险等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2025, 40(5): 78-90.
摘要:
制造业企业加成率提升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直观体现。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为准自然实验,综合评估了智能制造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智能制造通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了企业加成率,并且智能制造提升企业加成率的作用效果对于成熟期企业、国有企业、处于技术更迭快的行业及中东部地区的企业更为显著。调节机制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越高,智能制造提升企业加成率的作用效果就越强。研究结论为持续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
制造业企业加成率提升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直观体现。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为准自然实验,综合评估了智能制造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智能制造通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了企业加成率,并且智能制造提升企业加成率的作用效果对于成熟期企业、国有企业、处于技术更迭快的行业及中东部地区的企业更为显著。调节机制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越高,智能制造提升企业加成率的作用效果就越强。研究结论为持续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5, 40(5): 91-109.
摘要:
机器人应用正深刻改变全球生产方式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对收入分配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研究将劳动者技能和性别差异纳入一般均衡模型,指出劳动报酬份额的总体演变方向取决于机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生产关系,而机器资本对劳动者技能的依赖程度以及不同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差异,决定了技能工资溢价和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和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展开实证检验,发现当前机器人应用会降低劳动报酬份额、扩大技能工资溢价以及缩小性别收入差距,其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在2013年之后逐步显现。异质性检验发现,机器人应用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对技能工资溢价的影响在东部和西部地区、非青年劳动者以及第三产业劳动者中更加突出,对性别工资差距的缩小作用在西部地区、青年劳动者以及第二产业劳动者中更大。机制检验发现,资本深化与就业冲击的替代效应,以及技能升级和产业转型的互补效应是机器人应用影响劳动者报酬的双重渠道。
机器人应用正深刻改变全球生产方式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对收入分配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研究将劳动者技能和性别差异纳入一般均衡模型,指出劳动报酬份额的总体演变方向取决于机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生产关系,而机器资本对劳动者技能的依赖程度以及不同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差异,决定了技能工资溢价和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和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展开实证检验,发现当前机器人应用会降低劳动报酬份额、扩大技能工资溢价以及缩小性别收入差距,其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在2013年之后逐步显现。异质性检验发现,机器人应用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对技能工资溢价的影响在东部和西部地区、非青年劳动者以及第三产业劳动者中更加突出,对性别工资差距的缩小作用在西部地区、青年劳动者以及第二产业劳动者中更大。机制检验发现,资本深化与就业冲击的替代效应,以及技能升级和产业转型的互补效应是机器人应用影响劳动者报酬的双重渠道。
2025, 40(5): 110-128.
摘要: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重要挑战,如何建构适应老龄社会需求的社会养老保障系统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焦点。基于承载力理论,提出社会养老保障承载力概念,通过构建“经济-服务”二维分析框架,系统阐释人口老龄化压力下的中国社会养老保障承载力。在时间维度上,2011—2022年中国社会养老保障承载力从基准值0.214上升至0.323,经济承载力与服务承载力皆呈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各省份社会养老保障承载力形成了差异化发展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保障承载力存在“倒U”滞后型动态关联,结构红利效应、弹性约束效应与复合压力效应共同构成核心作用路径,同时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承载力与服务承载力的内在机制具有显著差异。研究为构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养老保障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启示。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重要挑战,如何建构适应老龄社会需求的社会养老保障系统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焦点。基于承载力理论,提出社会养老保障承载力概念,通过构建“经济-服务”二维分析框架,系统阐释人口老龄化压力下的中国社会养老保障承载力。在时间维度上,2011—2022年中国社会养老保障承载力从基准值0.214上升至0.323,经济承载力与服务承载力皆呈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各省份社会养老保障承载力形成了差异化发展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保障承载力存在“倒U”滞后型动态关联,结构红利效应、弹性约束效应与复合压力效应共同构成核心作用路径,同时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承载力与服务承载力的内在机制具有显著差异。研究为构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养老保障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启示。
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在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基于283个地级以上城市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 采用面板门槛模型等回归方法, 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及其各维度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瓶颈, 具有门槛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长期且显著的促进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效应具有异质性,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效应从东部到中西部逐级增强。因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建设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力度, 尤其要重视增加落后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和提升其数字化程度, 同时, 也要防止数字普惠金融的过度发展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负的外部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在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基于283个地级以上城市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 采用面板门槛模型等回归方法, 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及其各维度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瓶颈, 具有门槛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长期且显著的促进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效应具有异质性,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效应从东部到中西部逐级增强。因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建设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力度, 尤其要重视增加落后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和提升其数字化程度, 同时, 也要防止数字普惠金融的过度发展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负的外部效应。
摘要:
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驱动作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三个维度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行分解,以区域创新创业指数表征城市创新创业水平,采用2011—2018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且基于互联网发展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析结果趋同。(2)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效应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后发性优势,且东中西部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其中中部地区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心。(3)从城市规模看,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是数字经济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从城市等级来看,二三线城市是产业转型的关键所在。(4)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创新创业水平是数字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效应的重要传导路径,数字经济通过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可加快产业转型速度、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以上结论对探索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助推其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驱动作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三个维度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行分解,以区域创新创业指数表征城市创新创业水平,采用2011—2018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且基于互联网发展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析结果趋同。(2)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效应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后发性优势,且东中西部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其中中部地区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心。(3)从城市规模看,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是数字经济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从城市等级来看,二三线城市是产业转型的关键所在。(4)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创新创业水平是数字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效应的重要传导路径,数字经济通过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可加快产业转型速度、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以上结论对探索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助推其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摘要:
构建多渠道机制下数字经济影响出口贸易的理论模型,利用200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的空间溢出效应、非线性边际递增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中国省级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其产生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助推出口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沿海省份较内陆省份享受了更多的数字红利;数字经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具有动态非线性驱动效应,出口贸易水平较高的地区享受的数字经济红利更大;通过人力资本与贸易成本两个渠道,数字经济能间接提升省级出口技术复杂度;数字经济作用于实体经济时普遍存在边际递增的网络效应。因而应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新环境,让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
构建多渠道机制下数字经济影响出口贸易的理论模型,利用200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的空间溢出效应、非线性边际递增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中国省级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其产生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助推出口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沿海省份较内陆省份享受了更多的数字红利;数字经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具有动态非线性驱动效应,出口贸易水平较高的地区享受的数字经济红利更大;通过人力资本与贸易成本两个渠道,数字经济能间接提升省级出口技术复杂度;数字经济作用于实体经济时普遍存在边际递增的网络效应。因而应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新环境,让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
摘要:
数字经济是促进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我国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探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显著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是通过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赋能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相邻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因区域、生产率与人力资本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因而应积极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好各地区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实施数字化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是促进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我国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探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显著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是通过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赋能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相邻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因区域、生产率与人力资本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因而应积极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好各地区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实施数字化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摘要:
建设数字中国与实现绿水青山都是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框架下,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和PSM-DID方法,评估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显著,且减排效应呈厚积薄发的特征;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城市空气质量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且在较大规模、高互联网发展水平以及低财政支出水平的城市其减排效应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技术创新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对降低相邻城市的空气污染也具有激励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大数据试验区建设,提升该政策战略执行的包容性和灵活度,同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
建设数字中国与实现绿水青山都是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框架下,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和PSM-DID方法,评估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显著,且减排效应呈厚积薄发的特征;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城市空气质量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且在较大规模、高互联网发展水平以及低财政支出水平的城市其减排效应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技术创新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对降低相邻城市的空气污染也具有激励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大数据试验区建设,提升该政策战略执行的包容性和灵活度,同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
摘要:
“双循环”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基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从富裕水平、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三方面构建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测算了281个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SARAR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存在着空间相关性,且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及其各维度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共同富裕不仅受新型城镇化的影响,还受到城市初始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而言,新型城镇化更能够提升贫困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产生直接作用的同时,还会通过农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对共同富裕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可从提高富裕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经济差距角度助推共同富裕。
“双循环”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基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从富裕水平、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三方面构建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测算了281个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SARAR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存在着空间相关性,且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及其各维度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共同富裕不仅受新型城镇化的影响,还受到城市初始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而言,新型城镇化更能够提升贫困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产生直接作用的同时,还会通过农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对共同富裕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可从提高富裕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经济差距角度助推共同富裕。
摘要:
以环保经历嵌入为研究视角, 基于2008—2016年中国沪深A股重污染企业的经验证据, 实证检验高管环保经历嵌入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环保经历嵌入能有效促进企业绿色转型; 环保经历嵌入管理层和董事会均能显著地提高企业绿色转型水平, 但环保经历嵌入监事会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 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 环保经历嵌入对企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并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与低融资约束企业中, 其作用路径一般是通过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和降低企业调整成本来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因此, 为推进企业绿色转型, 聘请和重视环保经历人才有助于降低绿色转型的风险和成本。
以环保经历嵌入为研究视角, 基于2008—2016年中国沪深A股重污染企业的经验证据, 实证检验高管环保经历嵌入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环保经历嵌入能有效促进企业绿色转型; 环保经历嵌入管理层和董事会均能显著地提高企业绿色转型水平, 但环保经历嵌入监事会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 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 环保经历嵌入对企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并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与低融资约束企业中, 其作用路径一般是通过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和降低企业调整成本来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因此, 为推进企业绿色转型, 聘请和重视环保经历人才有助于降低绿色转型的风险和成本。
摘要:
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集体激励政策,在优化企业产权配置的同时亦对企业融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探究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通过降低外部融资成本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这种缓解作用对东部地区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更为显著;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增强员工身份认同、缓解员工层面代理问题等途径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质量在员工持股计划与融资约束作用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由于员工之间的“监督效应”及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告效应”,员工持股计划在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方面不存在“搭便车”行为,在缓解融资约束方面存在“1/N”效应。本研究结论为新时期推进员工持股深化改革、提升本土企业内部竞争力提供了参考。
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集体激励政策,在优化企业产权配置的同时亦对企业融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探究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通过降低外部融资成本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这种缓解作用对东部地区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更为显著;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增强员工身份认同、缓解员工层面代理问题等途径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质量在员工持股计划与融资约束作用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由于员工之间的“监督效应”及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告效应”,员工持股计划在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方面不存在“搭便车”行为,在缓解融资约束方面存在“1/N”效应。本研究结论为新时期推进员工持股深化改革、提升本土企业内部竞争力提供了参考。
摘要:
以2008—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实证检验了资产剥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资产剥离的实施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 其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方向取决于剥离前企业的业绩基础, 即对于经营不佳的企业而言, 资产剥离损害了企业财务绩效, 反之则显著提升了企业财务绩效。机制检验表明, 融资约束在资产剥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负向关系中发挥了中介效应, 投资效率在资产剥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正向关系中发挥了中介效应。
以2008—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实证检验了资产剥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资产剥离的实施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 其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方向取决于剥离前企业的业绩基础, 即对于经营不佳的企业而言, 资产剥离损害了企业财务绩效, 反之则显著提升了企业财务绩效。机制检验表明, 融资约束在资产剥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负向关系中发挥了中介效应, 投资效率在资产剥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正向关系中发挥了中介效应。
摘要:
相较于美国式面向全体员工的退休储蓄型计划,中国式员工持股计划面向关键少数员工,员工大多自行出资,持股期更加灵活。基于2011—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创新产出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依据员工持股计划的契约特征将其分为治理型、激励型与绑定型三类,研究不同路径取向下的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治理型计划,激励型计划与绑定型计划均能提升企业的创新产出,且绑定型计划的作用更加显著;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激励型计划促进了员工在创新活动中的努力投入,绑定型计划降低了员工流失率并提升了高管的风险承担水平。本研究证实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符合利益协同观而非市值管理观,中国式员工持股计划具有创新促进效应。
相较于美国式面向全体员工的退休储蓄型计划,中国式员工持股计划面向关键少数员工,员工大多自行出资,持股期更加灵活。基于2011—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创新产出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依据员工持股计划的契约特征将其分为治理型、激励型与绑定型三类,研究不同路径取向下的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治理型计划,激励型计划与绑定型计划均能提升企业的创新产出,且绑定型计划的作用更加显著;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激励型计划促进了员工在创新活动中的努力投入,绑定型计划降低了员工流失率并提升了高管的风险承担水平。本研究证实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符合利益协同观而非市值管理观,中国式员工持股计划具有创新促进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