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显示方式:
管理与企业绩效
公共数据开放对民营企业创新的影响
李长英, 王曼, 张帅
2025, 40(2): 4-21.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1428KB](0)
摘要:
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基于2007—2022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借助省级政府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公共数据开放对民营企业创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促进了民营企业创新,使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平均增加7.8%,该影响通过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这两个机制予以实现。对于年轻企业、数字化水平较高、行业竞争程度较低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公共数据开放对民营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此外,公共数据开放促使民营企业采取实质性创新和合作创新策略,并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市场价值。本研究为深入理解公共数据开放的创新驱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对优化公共数据供给体系,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金融强监管与企业现金持有
彭玉镏, 杜小玲, 陈永良
2025, 40(2): 22-38.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1400KB](0)
摘要:
在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的形势下,金融监管的经济效应值得重视。基于2006—2022年我国银行业行政处罚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银行监管处罚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监管处罚降低了企业现金持有,该结论在缓解内生性问题和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银行监管处罚主要通过强化银行作为企业债权人的监督作用和提高现金持有的边际成本降低企业现金持有。异质性分析表明,银行监管处罚降低企业现金持有在企业产权性质、资产特征、持有长期金融股权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银行监管处罚促使企业减少货币资金但增加交易性金融资产,降低了企业现金持有的金融收益。本研究对完善金融监管、加强银行合规审慎经营和优化企业现金持有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董事长婚姻匹配与家族企业创新
陈元, 贺小刚
2025, 40(2): 39-55.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1074KB](0)
摘要:
如何激励家族企业积极推动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战略问题之一。基于2008—2020年中国上市家族企业的数据,探讨了董事长与其配偶的社会资本匹配关系对家族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类型的家族成员参与所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当董事长夫妻双方的社会资本呈现“门当户对”的匹配状态时,家族企业的创新水平显著降低,其关键机制在于家族和企业的代理问题对创新产生了挤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政府创新政策力度更大、地区信任水平更高的区域,婚姻匹配中的“门当户对”对家族企业创新的阻碍效应得以缓解。此外,家族成员参与调节了夫妻婚姻匹配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即配偶参与家族企业会恶化“门当户对”的阻碍效应,而子女参与、父母参与则有助于缓解“门当户对”的阻碍效应。本文将婚姻匹配引入家族企业研究领域,对给定婚姻结构下如何促进家族企业创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理论与探索
数实融合对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
邝嫦娥, 狄亚轩
2025, 40(2): 56-69.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1060KB](0)
摘要:
基于2011—2022年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数实融合对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能有效赋能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实融合能通过绿色技术进步、产业多样化集聚和劳动力配置优化有效促进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对成渝城市群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最大,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最小。研究结论为数实融合赋能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路径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城市群及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社会资本驱动供应链韧性:数字化转型下的跨链整合机制
韦琦, 郑中荣, 郭子生
2025, 40(2): 70-82.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1229KB](0)
摘要:
在VUCA时代,供应链中断和断裂事件频发,维护供应链韧性已成为我国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尽管学界已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对不同类型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缺乏探究。本研究从供应链本体出发,将社会资本细分为链内和链外两种类型,并基于2012—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展开实证分析发现,两种社会资本对供应链韧性均有正向影响,但链内社会资本的作用更大。中介分析表明链外、链内社会资本分别通过提升企业融资能力、降低企业信用风险来发挥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社会资本突破链内-链外边界,使得链外社会资本在降低信用风险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而链内社会资本在提升融资能力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研究结论既丰富了社会资本理论,又能为我国企业供应链韧性管理提供理论启示。
新质生产力赋能全球价值链跃升的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
印剑, 夏惟怡, 曹向
2025, 40(2): 83-89.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995KB](0)
摘要: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格局系统性重构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面临利益失衡、结构固化及断裂重构等诸多挑战。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分析其助力我国全球价值链跃升的路径,构建了“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三维分析框架。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产业发展瓶颈、转型进程困局和体制机制羁绊,提出分类施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布局、统筹推进加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精准适配构筑新型生产关系新范式等具体路径建议,旨在为我国实现全球价值链跃升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财税与公共管理
长期护理保险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健康支持效应与代际情感支持效应
章芡, 周春霞, 李春秋
2025, 40(2): 90-103.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1360KB](0)
摘要:
随着中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长期护理保险是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的重要社会政策,具有保障健康和补偿经济的双重性质。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长期护理保险显著改善了老年人心理健康,使老年人抑郁症状得分平均降低10.92%;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长期护理保险通过健康支持效应和代际情感支持效应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异质性结果显示,长期护理保险对全覆盖模式参保者、女性老人、独生子女家庭和贫困家庭的老年人效果更为显著。研究指出,应细化长期护理保险分级分类服务标准,强化家庭的情感支持作用,以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
优化城市营商环境何以打好政策工具“组合拳”——基于46个城市的组态分析
刘聪, 高进
2025, 40(2): 104-117.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1487KB](0)
摘要:
优化营商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地方提升城市生产力、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案例政策分析,厘清影响优化营商环境成效的重要因素,运用共存分析方法探析城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因果路径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优化营商环境需要供给、环境、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发力;优化营商环境离不开政务服务、金融支持、要素配置、税费优惠、市场塑造、法治建设、组织保障等要素的助力加持,各要素及组态形塑的3条单因果链条和4条双因果链条揭示和解释了优化营商环境的逻辑机理。由此,政府需要持续扩张市场规模,不断完善要素配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强化法治保障力度,从而助推城市营商环境优化的实践创新。
数据资产交易的税收激励与制度因应
翁武耀, 宋嘉豪
2025, 40(2): 118-128.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1032KB](0)
摘要:
检视我国税收制度中与数据资产交易相关的规则,发现其对数据资产交易行为存在性质界定模糊、税收负担较高、识别监管不易等问题,可能导致数据资产交易的税务风险过重。实践中,数据税专门立法或修法不利于激励功能的发挥,现行地方政策规范性不足难以提供稳定的激励预期,税收征管中数据资产价值波动较大且权属复杂会进一步削弱激励效用。因此,针对数据资产的虚拟、可复制以及非排他等特性,我国税收制度可从完善现行所得税法与增值税法中的相关细目与抵扣规则、系统优化和调整税收政策、适配数据点定价与平台征管责任等方面规范和激励数据资产交易。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283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唐文进, 李爽, 陶云清
[摘要](2045) [HTML全文](756) [PDF 1511 KB](276)
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在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基于283个地级以上城市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 采用面板门槛模型等回归方法, 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及其各维度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瓶颈, 具有门槛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长期且显著的促进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效应具有异质性,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效应从东部到中西部逐级增强。因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建设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力度, 尤其要重视增加落后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和提升其数字化程度, 同时, 也要防止数字普惠金融的过度发展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负的外部效应。
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中国275个城市的异质性检验
李治国, 车帅, 王杰
[摘要](2347) [HTML全文](1599) [PDF 1016 KB](210)
摘要:
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驱动作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三个维度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行分解,以区域创新创业指数表征城市创新创业水平,采用2011—2018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且基于互联网发展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析结果趋同。(2)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效应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后发性优势,且东中西部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其中中部地区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心。(3)从城市规模看,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是数字经济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从城市等级来看,二三线城市是产业转型的关键所在。(4)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创新创业水平是数字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效应的重要传导路径,数字经济通过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可加快产业转型速度、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以上结论对探索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助推其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数字经济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的影响——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视角
余姗, 樊秀峰, 蒋皓文
[摘要](1205) [HTML全文](1156) [PDF 997 KB](113)
摘要:
构建多渠道机制下数字经济影响出口贸易的理论模型,利用200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的空间溢出效应、非线性边际递增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中国省级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其产生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助推出口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沿海省份较内陆省份享受了更多的数字红利;数字经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具有动态非线性驱动效应,出口贸易水平较高的地区享受的数字经济红利更大;通过人力资本与贸易成本两个渠道,数字经济能间接提升省级出口技术复杂度;数字经济作用于实体经济时普遍存在边际递增的网络效应。因而应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新环境,让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
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及其效应
陈昭, 陈钊泳, 谭伟杰
[摘要](1197) [HTML全文](1666) [PDF 1116 KB](317)
摘要:
数字经济是促进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我国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探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显著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是通过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赋能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相邻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因区域、生产率与人力资本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因而应积极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好各地区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实施数字化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发展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吗——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郭炳南, 王宇, 张浩
[摘要](1276) [HTML全文](989) [PDF 2064 KB](190)
摘要:
建设数字中国与实现绿水青山都是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框架下,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和PSM-DID方法,评估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显著,且减排效应呈厚积薄发的特征;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城市空气质量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且在较大规模、高互联网发展水平以及低财政支出水平的城市其减排效应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技术创新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对降低相邻城市的空气污染也具有激励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大数据试验区建设,提升该政策战略执行的包容性和灵活度,同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
员工持股计划与融资约束——基于内部控制质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化兵, 乔晓龙
[摘要](837) [HTML全文](612) [PDF 1278 KB](202)
摘要:
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集体激励政策,在优化企业产权配置的同时亦对企业融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探究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通过降低外部融资成本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这种缓解作用对东部地区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更为显著;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增强员工身份认同、缓解员工层面代理问题等途径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质量在员工持股计划与融资约束作用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由于员工之间的“监督效应”及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告效应”,员工持股计划在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方面不存在“搭便车”行为,在缓解融资约束方面存在“1/N”效应。本研究结论为新时期推进员工持股深化改革、提升本土企业内部竞争力提供了参考。
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中国281个城市的分析
孙学涛, 于婷, 于法稳
[摘要](864) [HTML全文](631) [PDF 1096 KB](59)
摘要:
“双循环”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基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从富裕水平、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三方面构建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测算了281个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SARAR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存在着空间相关性,且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及其各维度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共同富裕不仅受新型城镇化的影响,还受到城市初始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而言,新型城镇化更能够提升贫困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产生直接作用的同时,还会通过农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对共同富裕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可从提高富裕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经济差距角度助推共同富裕。
资产剥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郭伟, 郭泽光
[摘要](659) [HTML全文](534) [PDF 984 KB](130)
摘要:
以2008—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实证检验了资产剥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资产剥离的实施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 其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方向取决于剥离前企业的业绩基础, 即对于经营不佳的企业而言, 资产剥离损害了企业财务绩效, 反之则显著提升了企业财务绩效。机制检验表明, 融资约束在资产剥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负向关系中发挥了中介效应, 投资效率在资产剥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正向关系中发挥了中介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刘胜, 李文秀, 陈秀英
[摘要](517) [HTML全文](451) [PDF 1018 KB](45)
摘要: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合理的空间协同分布体系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但目前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还相对匮乏。鉴于此,基于产业空间协同分布视角,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与城市面板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且这一作用依赖于企业所有制类型、要素密集度、沟通密集度、城市规模等异质性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主要通过作用于企业的交易成本结构、进入与退出决策行为及研发创新激励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中国式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创新:利益协同抑或市值管理
洪峰
[摘要](572) [HTML全文](404) [PDF 1035 KB](155)
摘要:
相较于美国式面向全体员工的退休储蓄型计划,中国式员工持股计划面向关键少数员工,员工大多自行出资,持股期更加灵活。基于2011—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创新产出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依据员工持股计划的契约特征将其分为治理型、激励型与绑定型三类,研究不同路径取向下的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治理型计划,激励型计划与绑定型计划均能提升企业的创新产出,且绑定型计划的作用更加显著;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激励型计划促进了员工在创新活动中的努力投入,绑定型计划降低了员工流失率并提升了高管的风险承担水平。本研究证实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符合利益协同观而非市值管理观,中国式员工持股计划具有创新促进效应。
期刊信息

双月刊,1986年创刊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编       辑:《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

出       版:广东财经大学期刊中心

主       编:邹新月

主       任:彭   荣

地       址:
广州市仑头路21号

电       话:020-84096712、84096029

邮       箱:
标准刊号:
ISSN 1008-2506
CN 44-1711/F

邮发代码:46-295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单       价:10元/期,全年60元

期刊检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