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显示方式:
2024, 39(6): 17-31.
摘要:
在数字化技术大规模应用与创新背景下,如何以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客户稳定性提升,是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赋能供应链稳定的关键议题。以2007—202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结合供应商主要客户企业变动数据,研究发现供应商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客户稳定性,即供应商数字化转型是客户关系的“稳定器”。机制分析表明,供应商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增强供需双方之间信息互动、提高供方内部控制质量及减少供需交易摩擦,从而有效提高客户稳定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的客户稳定性提升效应具有“扶幼济衰”效应,在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中更加明显;当供应商企业议价能力相对较低、客户企业面临较高成本平摊风险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客户稳定性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研究结论有助于从数字化转型视角为新形势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构建提供经验借鉴。
在数字化技术大规模应用与创新背景下,如何以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客户稳定性提升,是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赋能供应链稳定的关键议题。以2007—202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结合供应商主要客户企业变动数据,研究发现供应商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客户稳定性,即供应商数字化转型是客户关系的“稳定器”。机制分析表明,供应商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增强供需双方之间信息互动、提高供方内部控制质量及减少供需交易摩擦,从而有效提高客户稳定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的客户稳定性提升效应具有“扶幼济衰”效应,在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中更加明显;当供应商企业议价能力相对较低、客户企业面临较高成本平摊风险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客户稳定性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研究结论有助于从数字化转型视角为新形势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构建提供经验借鉴。
2024, 39(6): 32-44.
摘要:
提高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是在土地利用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提高耕地绿色利用效率,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减污降碳和增加产出等路径发挥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影响具有门槛特征,当农地流转水平和环境规制强度超过门槛值后,该正向影响作用增强;数字乡村建设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应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重视区域资源禀赋差异、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稳步提升环境规制强度,以纾解数字信息技术嵌入耕地利用过程梗阻,强化数字乡村建设赋能耕地绿色利用效应。
提高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是在土地利用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提高耕地绿色利用效率,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减污降碳和增加产出等路径发挥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影响具有门槛特征,当农地流转水平和环境规制强度超过门槛值后,该正向影响作用增强;数字乡村建设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应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重视区域资源禀赋差异、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稳步提升环境规制强度,以纾解数字信息技术嵌入耕地利用过程梗阻,强化数字乡村建设赋能耕地绿色利用效应。
2024, 39(6): 45-53.
摘要:
科技企业孵化是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与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关键抓手。基于2007—202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科技企业孵化水平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科技企业孵化水平对区域创新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聚集经济效应和平台经济效应是关键影响机制,主要通过孵化网络、虚拟孵化体系及孵化器集群与辐射推动跨区域技术扩散,从而促进区域间技术溢出。研究从空间溢出视角切入,完善了科技企业孵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为后续构建更加完备的全国孵化体系、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和区域协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支持。
科技企业孵化是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与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关键抓手。基于2007—202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科技企业孵化水平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科技企业孵化水平对区域创新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聚集经济效应和平台经济效应是关键影响机制,主要通过孵化网络、虚拟孵化体系及孵化器集群与辐射推动跨区域技术扩散,从而促进区域间技术溢出。研究从空间溢出视角切入,完善了科技企业孵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为后续构建更加完备的全国孵化体系、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和区域协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支持。
2024, 39(6): 54-72.
摘要:
ESG是基于长期主义的价值导向,践行ESG理念如何影响企业长期价值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2015—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短期和长期、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考察企业履行ESG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履行ESG责任在短期内不能提高企业财务绩效,但能提高长期绩效,企业在进行ESG实践的第三年左右能实现财务绩效的提升。企业履行ESG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和延续性,促进企业创新和优化企业管理是企业履行ESG责任提高长期绩效的两条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履行ESG责任对非国有企业、高管持股比例高和媒体关注度高的企业影响更大。本研究对深化洞察ESG价值创造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ESG是基于长期主义的价值导向,践行ESG理念如何影响企业长期价值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2015—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短期和长期、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考察企业履行ESG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履行ESG责任在短期内不能提高企业财务绩效,但能提高长期绩效,企业在进行ESG实践的第三年左右能实现财务绩效的提升。企业履行ESG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和延续性,促进企业创新和优化企业管理是企业履行ESG责任提高长期绩效的两条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履行ESG责任对非国有企业、高管持股比例高和媒体关注度高的企业影响更大。本研究对深化洞察ESG价值创造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2024, 39(6): 73-86.
摘要: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2015—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并考察审计师行业专长产生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越充分,则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越高,且审计师行业专长能正向调节两者关系。机制检验表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通过促进研发投入形成技术积累、增强股票流动性改善市场价值表现、缓解融资约束提供资金保障、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化解索洛悖论、提高创新质量促进技术应用,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根据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文本特征,语调消极、具有结论性评价、非常规以及精确性高的关键审计事项更能起到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审计质量、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2015—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并考察审计师行业专长产生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越充分,则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越高,且审计师行业专长能正向调节两者关系。机制检验表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通过促进研发投入形成技术积累、增强股票流动性改善市场价值表现、缓解融资约束提供资金保障、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化解索洛悖论、提高创新质量促进技术应用,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根据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文本特征,语调消极、具有结论性评价、非常规以及精确性高的关键审计事项更能起到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审计质量、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4, 39(6): 87-102.
摘要:
积极践行ESG理念是制造业企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基于2009—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制造业企业ESG表现对其融资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ESG表现通过满足企业有效市场需求、获得投资者青睐和增加企业创新产出三大作用机制,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融资效率,且对小规模、高媒体监督程度及高污染行业企业的作用更为明显;政府环保政策监督程度的加强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对融资效率的作用。研究验证了企业积极推进ESG实践有助于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为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共生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积极践行ESG理念是制造业企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基于2009—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制造业企业ESG表现对其融资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ESG表现通过满足企业有效市场需求、获得投资者青睐和增加企业创新产出三大作用机制,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融资效率,且对小规模、高媒体监督程度及高污染行业企业的作用更为明显;政府环保政策监督程度的加强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对融资效率的作用。研究验证了企业积极推进ESG实践有助于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为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共生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4, 39(6): 103-111.
摘要:
作为一种新型监管体制,大数据监管旨在通过收集、清洗、分析市场主体和经营行为的海量数据,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数据技术分析计算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与常规监管模式不同,大数据监管以数据空间为监管场景,以预测企业违法风险为监管目的,以挖掘“相关性”为监管方式,因此,大数据监管体现出鲜明的风险监管、智慧监管和全过程监管等特征,是一种价值与风险并存的创新监管方式,可能会引致一系列基于大数据特征的风险以及违背现行基于现场监管模式而造成的法律制度风险。由此,应优化大数据监管法律治理的基本逻辑,既通过构建市场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可信治理,又需明确大数据监管作为辅助决策监管的定位,在制度层面构建大数据监管与包容审慎监管和现场监管良好的衔接机制。
作为一种新型监管体制,大数据监管旨在通过收集、清洗、分析市场主体和经营行为的海量数据,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数据技术分析计算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与常规监管模式不同,大数据监管以数据空间为监管场景,以预测企业违法风险为监管目的,以挖掘“相关性”为监管方式,因此,大数据监管体现出鲜明的风险监管、智慧监管和全过程监管等特征,是一种价值与风险并存的创新监管方式,可能会引致一系列基于大数据特征的风险以及违背现行基于现场监管模式而造成的法律制度风险。由此,应优化大数据监管法律治理的基本逻辑,既通过构建市场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可信治理,又需明确大数据监管作为辅助决策监管的定位,在制度层面构建大数据监管与包容审慎监管和现场监管良好的衔接机制。
2024, 39(6): 112-128.
摘要:
数据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融入生产经营活动,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情景下,呈现出新劳动者数据主体认定范围模糊、新劳动资料技术标准数据格式难以兼容、新劳动对象数据产品产权结构分置困难等法律适用难题。基于实力界定权利、数据交叉属性等理论,借鉴国内外司法判例及管理规范,可形成“法律拟制”数据主体资格、场景数据分类分级认定原则、数据产权两权分离三权分置的法律定位。针对新质生产力新三要素在法律适用中的制约困境,提出数据主体设立模式及权益配置、技术标准数据格式兼容规范以及数据产品产权结构分置的法律完善路径。
数据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融入生产经营活动,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情景下,呈现出新劳动者数据主体认定范围模糊、新劳动资料技术标准数据格式难以兼容、新劳动对象数据产品产权结构分置困难等法律适用难题。基于实力界定权利、数据交叉属性等理论,借鉴国内外司法判例及管理规范,可形成“法律拟制”数据主体资格、场景数据分类分级认定原则、数据产权两权分离三权分置的法律定位。针对新质生产力新三要素在法律适用中的制约困境,提出数据主体设立模式及权益配置、技术标准数据格式兼容规范以及数据产品产权结构分置的法律完善路径。
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在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基于283个地级以上城市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 采用面板门槛模型等回归方法, 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及其各维度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瓶颈, 具有门槛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长期且显著的促进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效应具有异质性,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效应从东部到中西部逐级增强。因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建设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力度, 尤其要重视增加落后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和提升其数字化程度, 同时, 也要防止数字普惠金融的过度发展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负的外部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在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基于283个地级以上城市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 采用面板门槛模型等回归方法, 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及其各维度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瓶颈, 具有门槛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长期且显著的促进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效应具有异质性,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效应从东部到中西部逐级增强。因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建设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力度, 尤其要重视增加落后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和提升其数字化程度, 同时, 也要防止数字普惠金融的过度发展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负的外部效应。
摘要:
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驱动作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三个维度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行分解,以区域创新创业指数表征城市创新创业水平,采用2011—2018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且基于互联网发展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析结果趋同。(2)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效应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后发性优势,且东中西部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其中中部地区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心。(3)从城市规模看,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是数字经济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从城市等级来看,二三线城市是产业转型的关键所在。(4)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创新创业水平是数字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效应的重要传导路径,数字经济通过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可加快产业转型速度、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以上结论对探索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助推其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驱动作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三个维度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行分解,以区域创新创业指数表征城市创新创业水平,采用2011—2018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且基于互联网发展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析结果趋同。(2)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效应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后发性优势,且东中西部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其中中部地区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心。(3)从城市规模看,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是数字经济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从城市等级来看,二三线城市是产业转型的关键所在。(4)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创新创业水平是数字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效应的重要传导路径,数字经济通过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可加快产业转型速度、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以上结论对探索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助推其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摘要:
构建多渠道机制下数字经济影响出口贸易的理论模型,利用200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的空间溢出效应、非线性边际递增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中国省级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其产生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助推出口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沿海省份较内陆省份享受了更多的数字红利;数字经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具有动态非线性驱动效应,出口贸易水平较高的地区享受的数字经济红利更大;通过人力资本与贸易成本两个渠道,数字经济能间接提升省级出口技术复杂度;数字经济作用于实体经济时普遍存在边际递增的网络效应。因而应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新环境,让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
构建多渠道机制下数字经济影响出口贸易的理论模型,利用200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的空间溢出效应、非线性边际递增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中国省级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其产生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助推出口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沿海省份较内陆省份享受了更多的数字红利;数字经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具有动态非线性驱动效应,出口贸易水平较高的地区享受的数字经济红利更大;通过人力资本与贸易成本两个渠道,数字经济能间接提升省级出口技术复杂度;数字经济作用于实体经济时普遍存在边际递增的网络效应。因而应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新环境,让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
摘要:
数字经济是促进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我国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探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显著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是通过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赋能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相邻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因区域、生产率与人力资本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因而应积极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好各地区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实施数字化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是促进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我国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探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显著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是通过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赋能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相邻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因区域、生产率与人力资本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因而应积极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好各地区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实施数字化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摘要:
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集体激励政策,在优化企业产权配置的同时亦对企业融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探究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通过降低外部融资成本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这种缓解作用对东部地区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更为显著;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增强员工身份认同、缓解员工层面代理问题等途径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质量在员工持股计划与融资约束作用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由于员工之间的“监督效应”及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告效应”,员工持股计划在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方面不存在“搭便车”行为,在缓解融资约束方面存在“1/N”效应。本研究结论为新时期推进员工持股深化改革、提升本土企业内部竞争力提供了参考。
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集体激励政策,在优化企业产权配置的同时亦对企业融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探究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通过降低外部融资成本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这种缓解作用对东部地区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更为显著;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增强员工身份认同、缓解员工层面代理问题等途径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质量在员工持股计划与融资约束作用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由于员工之间的“监督效应”及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告效应”,员工持股计划在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方面不存在“搭便车”行为,在缓解融资约束方面存在“1/N”效应。本研究结论为新时期推进员工持股深化改革、提升本土企业内部竞争力提供了参考。
摘要: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合理的空间协同分布体系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但目前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还相对匮乏。鉴于此,基于产业空间协同分布视角,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与城市面板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且这一作用依赖于企业所有制类型、要素密集度、沟通密集度、城市规模等异质性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主要通过作用于企业的交易成本结构、进入与退出决策行为及研发创新激励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合理的空间协同分布体系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但目前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还相对匮乏。鉴于此,基于产业空间协同分布视角,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与城市面板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且这一作用依赖于企业所有制类型、要素密集度、沟通密集度、城市规模等异质性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主要通过作用于企业的交易成本结构、进入与退出决策行为及研发创新激励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摘要:
建设数字中国与实现绿水青山都是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框架下,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和PSM-DID方法,评估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显著,且减排效应呈厚积薄发的特征;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城市空气质量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且在较大规模、高互联网发展水平以及低财政支出水平的城市其减排效应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技术创新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对降低相邻城市的空气污染也具有激励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大数据试验区建设,提升该政策战略执行的包容性和灵活度,同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
建设数字中国与实现绿水青山都是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框架下,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和PSM-DID方法,评估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显著,且减排效应呈厚积薄发的特征;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城市空气质量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且在较大规模、高互联网发展水平以及低财政支出水平的城市其减排效应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技术创新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对降低相邻城市的空气污染也具有激励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大数据试验区建设,提升该政策战略执行的包容性和灵活度,同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
摘要:
“双循环”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基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从富裕水平、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三方面构建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测算了281个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SARAR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存在着空间相关性,且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及其各维度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共同富裕不仅受新型城镇化的影响,还受到城市初始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而言,新型城镇化更能够提升贫困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产生直接作用的同时,还会通过农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对共同富裕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可从提高富裕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经济差距角度助推共同富裕。
“双循环”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基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从富裕水平、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三方面构建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测算了281个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SARAR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存在着空间相关性,且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及其各维度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共同富裕不仅受新型城镇化的影响,还受到城市初始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而言,新型城镇化更能够提升贫困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产生直接作用的同时,还会通过农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对共同富裕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可从提高富裕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经济差距角度助推共同富裕。
摘要:
相较于美国式面向全体员工的退休储蓄型计划,中国式员工持股计划面向关键少数员工,员工大多自行出资,持股期更加灵活。基于2011—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创新产出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依据员工持股计划的契约特征将其分为治理型、激励型与绑定型三类,研究不同路径取向下的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治理型计划,激励型计划与绑定型计划均能提升企业的创新产出,且绑定型计划的作用更加显著;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激励型计划促进了员工在创新活动中的努力投入,绑定型计划降低了员工流失率并提升了高管的风险承担水平。本研究证实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符合利益协同观而非市值管理观,中国式员工持股计划具有创新促进效应。
相较于美国式面向全体员工的退休储蓄型计划,中国式员工持股计划面向关键少数员工,员工大多自行出资,持股期更加灵活。基于2011—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创新产出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依据员工持股计划的契约特征将其分为治理型、激励型与绑定型三类,研究不同路径取向下的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治理型计划,激励型计划与绑定型计划均能提升企业的创新产出,且绑定型计划的作用更加显著;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激励型计划促进了员工在创新活动中的努力投入,绑定型计划降低了员工流失率并提升了高管的风险承担水平。本研究证实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符合利益协同观而非市值管理观,中国式员工持股计划具有创新促进效应。
摘要:
基于不同规制类型与行业竞争程度差异, 将制造业分为高竞争性行业和低竞争性行业, 采用系统GMM动态面板模型评估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及综合使用这两类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 (1)环境规制整体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会经历一个由阻碍到促进的U型变化, 当前我国环境规制的影响处于阻碍阶段, 且这种阻碍效应在高竞争性行业更显著, 低竞争性行业的U型拐点出现更晚; (2)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分别表现为阻碍效应和促进效应, 且这两种效应在高竞争性行业均表现更显著; (3)技术创新主要驱动了低竞争性行业的绿色发展, 而对高竞争性行业的作用不显著。
基于不同规制类型与行业竞争程度差异, 将制造业分为高竞争性行业和低竞争性行业, 采用系统GMM动态面板模型评估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及综合使用这两类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 (1)环境规制整体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会经历一个由阻碍到促进的U型变化, 当前我国环境规制的影响处于阻碍阶段, 且这种阻碍效应在高竞争性行业更显著, 低竞争性行业的U型拐点出现更晚; (2)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分别表现为阻碍效应和促进效应, 且这两种效应在高竞争性行业均表现更显著; (3)技术创新主要驱动了低竞争性行业的绿色发展, 而对高竞争性行业的作用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