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8卷  第3期

环境经济与三农
智慧降碳: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效应与机制
秦炳涛, 俞勇伟, 葛力铭, 郭援国
2023, 38(3): 4-23.
摘要:
数字经济在重塑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双碳”进程。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基于2006—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法、两阶段三步法和空间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数字化赋能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相比非试点城市,智慧城市的碳排放量平均降低了2.8%,即智慧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碳排放水平,此结论经更换估计模型、精选对照组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促使城市发展由要素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通过数字赋能发挥能源升级效应、生活转型效应与资源配置效应,促进了城市低碳转型,机制量化分解结果显示这一机制贡献了超过80%的解释效果。(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果在大型及以上规模城市以及人、财、物资源禀赋较高的城市更为明显。(4)空间效应分析表明,伴随距离阈值的增加,智慧城市建设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明显减少,且使用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进行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这一研究不仅为分析数字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治理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新的文献证据,对后疫情时期如何运用数字经济赋能绿色低碳转型、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亦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低碳战略能否增强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基于低碳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张明斗, 闫昱睿
2023, 38(3): 24-37.
摘要:
推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落实低碳战略的具体实践, 剖析其实施效果可为识别低碳战略的实施价值提供重要的经验证据支撑。基于2005—2019年284个地级城市的数据, 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 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低碳战略对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 发现低碳战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三条路径能显著增强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分组回归结果表明, 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效应因城市区位、资源禀赋及人口规模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调节效应分析表明, 提升人力资本能显著增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效应, 反映出低碳战略与人力资本的协同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因而应以低碳城市建设为抓手, 全面落实低碳战略部署;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导向, 充分利用低碳政策工具;以区域差异性为依据, 精准助力低碳目标实现。
金融发展与监管
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经济与环境后果研究
陈奉功, 张谊浩
2023, 38(3): 38-53.
摘要:
绿色债券作为全球重要的绿色金融工具, 研究其发行后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0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 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经济与环境后果, 结果表明:发行绿色债券能够显著提升发行企业的经济价值, 同时也能改善环境表现, 实现“双赢”绩效, 并且在重污染行业和民营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分析显示, 经济价值的提升主要源于声誉效应, 绿色债券发行能够通过降低融资约束和提高机构持股比例等途径提升发行企业的经济价值, 而环境表现的改善主要受制于监督效应, 受社会无形监督和制度有形监督越强的企业, 其发行绿色债券能够实现的环境改善效果越明显。此外, 绿色债券发行还具有可持续性的绿色创新激励效应。绿色债券有望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工具, 并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带来有益的政策启示。
数字金融何以抑制企业委托贷款活动
邱善运, 白俊
2023, 38(3): 54-68.
摘要:
手工搜集整理2011—2020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交易数据,讨论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委托贷款这一影子银行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委托贷款具有抑制作用,表现为企业委托贷款发放的概率和规模降低,且这一影响主要通过数字金融降低企业超额银行信贷、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来实现。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金融还会影响企业的委托贷款发放频率及期限,且其覆盖广度与数字化程度对委托贷款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此外,数字金融对委托贷款具有纠错功能,可以修正传统金融中存在的属性错配、脱实向虚以及委托贷款逆信贷周期配置等问题。数字金融在降低企业委托贷款发放的同时,对促进其创新投入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为明晰数字金融的微观效应、压降影子银行风险提供了经验证据。
财税与公共管理
税收优惠与企业慈善捐赠:来自企业捐赠抵税政策调整的证据
杨灿明, 杨耀宇
2023, 38(3): 69-81.
摘要:
社会慈善捐赠事业对于完善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机制尤为重要。基于2008年企业捐赠抵税政策的调整,探讨税收优惠对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慈善捐赠抵税比例上升后,企业的慈善捐赠力度和慈善捐赠倾向均显著提升,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处于市场化程度更高地区的企业以及现金流更加充裕的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反应更加敏感,成立时间较短以及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受到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更大;企业慈善捐赠行为还具备一定的经济动机。本文丰富了企业捐赠抵税政策效果以及慈善捐赠动机的研究,为进一步完善优化中国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数字经济理论与应用
数字赋能是“生产导向”还是“环境友好”——来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微观证据
车帅, 王军
2023, 38(3): 82-97.
摘要:
由企业推动的数字化转型是我国“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借助文本数据挖掘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全面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生产效率和环境效率的影响、作用渠道及改善路径。研究发现:(1)当前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为“生产导向”而非“环境友好”,即它能显著提升企业生产效率而不利于环境治理;(2)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增强创新激励提升了生产效率,但数字化转型提高了企业经营成本,不利于环境效率改善;(3)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生产效率和环境效率的作用效果在资源型城市、东部城市、国有企业以及高污染行业较为明显;(4)环境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环境的影响,其中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5)稳健性检验发现,区块链技术、数字平台应用对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作用较为显著,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则可能成为企业规避环境披露的技术手段,数字化转型降低了环境治理行动、环境内部管理和环境监管认证的意愿;(6)国家级大数据试验区和“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企业呈现了趋于一致的生产效率和环境效率影响,佐证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效果。因此,应持续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技术的绿色导向,增进不同城市和企业间的区域协作能力,充分发挥政策间协同效果,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非同质化通证的金融属性及司法认定可能
吴一楷, 李国安, 王健璇
2023, 38(3): 98-112.
摘要:
非同质化通证(NFT)作为区块链技术的深化应用,不仅通过技术保障了用户之间的信任效益和数据权利,同时亦构建了区别于传统金融资产的价值体系。以NFT为代表的加密资产在全球市场的业务开展与交易数据不断扩增,全球数字经济与金融治理格局也处在重塑阶段,但域内外对于NFT属性并未作出一致的认定。通过识别NFT与传统金融资产在定价机制、交易模式、风险性等方面的区别,从全球范围内的司法裁判中考察其属性认定在加密资产与金融化之间转换的可能性,指出对于NFT属性的认定需从资产特性、平台模式、持有者要素以及区别于传统金融资产案件认定规则的司法建议等方面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