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LI Lanbing, WU Jinghong. Digital Economy and Inclusive Growth of Household Income[J].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25, 40(4): 21-34. |
[1] |
荆文君, 孙宝文. 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 经济学家, 2019(2): 66-73.
|
[2] |
陈东, 秦子洋. 人工智能与包容性增长——来自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的证据[J]. 经济研究, 2022(4): 85-102.
|
[3] |
曹云敏, 黄阳华. 绿色产业革命带来全球普惠增长还是新的"中心—外围"陷阱?[J]. 南方经济, 2025(3): 1-13.
|
[4] |
李三希, 黄卓. 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 机制与证据[J]. 经济学(季刊), 2022(5): 1699-1716.
|
[5] |
黄茂兴, 李军军. 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 2009(7): 143-151.
|
[6] |
唐松, 伍旭川, 祝佳. 数字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结构特征、机制识别与金融监管下的效应差异[J]. 管理世界, 2020(5): 52-66.
|
[7] |
陈剑, 黄朔, 刘运辉. 从赋能到使能——数字化环境下的企业运营管理[J]. 管理世界, 2020(2): 117-128.
|
[8] |
熊巧琴, 汤珂, 张丰羽. 第三方数字平台能否帮助中小微企业提升经营收益?——来自百万商户大数据的证据[J]. 经济学(季刊), 2023(5): 1704-1722.
|
[9] |
李雪松, 党琳, 赵宸宇. 数字化转型、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J]. 中国工业经济, 2022(10): 43-61.
|
[10] |
赵涛, 张智, 梁上坤. 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 2020(10): 65-76.
|
[11] |
田鸽, 张勋. 数字经济、非农就业与社会分工[J]. 管理世界, 2022(5): 72-84.
|
[12] |
张勋, 杨桐, 汪晨, 等. 数字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 理论与中国实践[J]. 管理世界, 2020(11): 48-63.
|
[13] |
张勋, 万广华. 中国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包容性增长吗?[J]. 经济研究, 2016(10): 82-96.
|
[14] |
胡鞍钢, 周绍杰. 新的全球贫富差距: 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3): 34-48.
|
[15] |
杨柠泽, 王艺蔚, 孙学涛. 数字素养与农户共同富裕: 影响效应及其机制[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3(6): 21-32. https://song.cbpt.cnki.net/WKG/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d6bdc75d-f9bd-416e-946a-317180ea927d
|
[16] |
许竹青, 郑风田, 陈洁. "数字鸿沟"还是"信息红利"?信息的有效供给与农民的销售价格——一个微观角度的实证研究[J]. 经济学(季刊), 2013(4): 1513-1536.
|
[17] |
JENSEN R. The digital provide: information(technology), market performance and welfare in the South Indian fisheries sector[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7, 112(3): 879-924.
|
[18] |
邱泽奇, 乔天宇. 电商技术变革与农户共同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10): 145-166.
|
[19] |
张勋, 万广华, 吴海涛. 缩小数字鸿沟: 中国特色数字金融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8): 35-51.
|
[20] |
邓辛, 彭嘉欣. 基于移动支付的数字金融服务能为非正规就业者带来红利吗?——来自码商的微观证据[J]. 管理世界, 2023(6): 16-33.
|
[21] |
许健, 季康先, 刘晓亭, 等. 工业机器人应用、性别工资差距与共同富裕[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2(9): 134-156.
|
[22] |
邱子迅, 周亚虹. 数字经济发展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分析[J]. 财经研究, 2021(7): 4-17.
|
[23] |
ACEMOGLU D, RESTREPO P. The race between man and machine: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 factor shares, and employ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8, 108(6): 1488-1542.
|
[24] |
张勋, 万广华, 张佳佳, 等. 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J]. 经济研究, 2019(8): 71-86.
|
[25] |
胡金焱, 张博. 社会网络、民间融资与家庭创业——基于中国城乡差异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 2014(10): 148-163.
|
[26] |
温涛, 刘亭廷. 数字金融使用能缓解城乡家庭金融脆弱性吗[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5(1): 39-59.
|
[27] |
李兰冰, 张聪聪. 高速公路连通性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及异质性分析[J]. 世界经济, 2022(6): 185-206.
|
[28] |
KAKWANI N.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 curve and its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Economic Statistics, 1984, 2(4): 384-394.
|
[29] |
斯丽娟, 汤晓晓.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评论, 2022(5): 100-116.
|
[30] |
周晓光, 肖宇. 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23(5): 158-170.
|
[31] |
YITZHAKI S.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the gini coeffici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93(2): 321-324.
|
[32] |
PODDER N. Relative deprivation, envy and economic inequality[J]. Kyklo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ocial Science, 1996, 49(3): 353-376.
|
[33] |
黄群慧, 余泳泽, 张松林. 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 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8): 5-23.
|
[34] |
江艇. 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22(5): 100-120.
|
[35] |
莫怡青, 李力行. 零工经济对创业的影响——以外卖平台的兴起为例[J]. 管理世界, 2022(2): 31-45.
|
[36] |
花弘毅, 李曜. 农村金融机构、居民贷款可得性与城乡收入差距[J]. 金融研究, 2022(12): 112-129.
|
[37] |
曹清峰. 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基于70大中城市的经验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7): 4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