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8卷  第1期

专栏
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专题
统筹发展与安全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2023, 38(1): 4-16.
摘要:
经济理论与探索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赋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陈海波, 邓雅慧
2023, 38(1): 17-30.
摘要:
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基于“宽带中国”战略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探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否赋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研究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有效赋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且这种赋能作用具有时滞性、持续性和总体增强的趋势。机制检验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提高企业网络关注度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心理赋能;还可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资源赋能。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非敏感行业以及制度环境优越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赋能作用更大。本研究从网络基础设施视角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提供了新的路径,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参考价值。
数字技术创新赋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机制研究
矫萍, 田仁秀
2023, 38(1): 31-44.
摘要: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数字技术创新能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在分析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两业”深度融合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11—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度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和“两业”融合水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两业”深度融合的直接与间接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创新对“两业”融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过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仍成立;(2)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是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两业”融合的基本路径,且能诱导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两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3)数字技术创新对“两业”融合的促进效应因区域和产业结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因而要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建设,提升“两业”融合的质量与效率;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激活“两业”融合的内生动力;实施区域发展差异化策略,扩大“两业”融合发展的规模。
金融与资本市场
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言行调控效应——基于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
王东阳, 李成
2023, 38(1): 45-61.
摘要:
科学合理的货币政策预期管理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要保障。基于货币政策预期管理调控机理的系统分析,构造指数探究货币政策预期管理中“沟通”和“行动”的实际调控效应。研究发现: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沟通”和“行动”两类工具都能对银行信贷投放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言行一致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调控效应,言行不一致则严重削弱“行动”的调控效应;中国人民银行对预期管理的重视、提升预期管理频率、提醒公众关注预期信号等,均能够显著提升预期管理的调控效应;经济增长高速阶段“行动”类工具效应较强,经济增长减速阶段“沟通”类工具效应较强;预期管理的“行动”类工具对各类型商业银行均具有显著影响,“沟通”类工具则未能有效影响地方法人银行的信贷投放。中央银行应逐步完善预期管理的政策框架,注重保持言行一致,培养公众敏感性,加大沟通力度,关注市场信号反馈,以有效应对当前预期转弱的压力。
央行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影响研究
王博, 赵真真
2023, 38(1): 62-74.
摘要:
数字化时代数字经济与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倒推着支付体系的更新换代,央行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化支付工具应运而生。基于流行的货币支付属性构建货币效用模型研究支付工具的新旧交替,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如何通过替代现有支付工具开启支付系统新格局,并通过数值模拟预测央行数字货币取代现有支付工具的过程。研究表明:央行数字货币替代现有支付工具的程度由货币转化成本和支付属性决定,计息央行数字货币的替代力强于无息央行数字货币,现金支付被取代的程度更深,存款支付被取代的规模更大。央行数字货币成为未来主流的支付工具是大势所趋,央行对于数字货币的设计应允许其支付属性随时代发展而灵活变换;且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应从对市场冲击力最小的无息央行数字货币开始,并随着技术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增加新的功能。
公司财务与会计
国有资本参股能提升民营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吗
张建宇, 杨旭
2023, 38(1): 75-87.
摘要:
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参与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拓展到民营企业,国有资本参股民营企业能否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成为亟待检验的问题。立足于民营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实背景,以2007—2020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能够显著提升民营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且这一作用在行业竞争程度较高、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好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强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该结论在考虑了反向因果、样本选择等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有资本参股通过增加政府补助和银行贷款促进了民营企业的风险承担。本文探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资本参股影响民营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作用机制与情境因素,不仅有助于加深关于民营企业风险承担问题的理解与认识,还为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提供了借鉴。
法和经济学
政府规制与产品出口质量的提升—基于IMDRF成员国医疗器械出口数据的研究
蒋海洪, 徐键
2023, 38(1): 88-100.
摘要:
作为建设质量强国的制度安排,完善的政府规制对产品出口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IMDRF成员国医疗器械规制的研究实例表明,医疗器械规制的创新效应和成本效应在不同阶段对产品出口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不同影响。研发规制或进口通关规制能否提升产品出口质量取决于创新效应与成本效应间的比较,同时满足研发规制与进口通关规制则对产品出口质量有正向促进效应;生产规制对产品出口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并呈“倒U型”特点。因此,政府既要构建政府规制影响评估制度,又要强化规制立法的国际沟通和协调,企业则要利用规制效应加强出口产品的质量管理。
平台数据型自我优待的反垄断法分析
李鑫
2023, 38(1): 101-111.
摘要:
平台数据型自我优待是自我优待的一种新形式,代表着平台企业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平台内第三方卖家非公开数据分析结果以增强自营业务竞争实力的行为,实践中存在调整报价、复制并推出新商品、调整库存等多种表现。平台对第三方卖家非公开数据的使用会产生损害竞争的效果,从而可能违反反垄断法。在没有统一违法性标准和判决先例的前提下,平台数据型自我优待的违法性判断应注重分析数据种类、数据属性、数据使用目的,以及是否存在弥补竞争损害替代性渠道。为修复平台数据型自我优待造成的竞争损害,反垄断执法机构应设置较为具体的救济措施。行为性救济方面可以要求平台设立数据隔离机制,确立数据最小化原则,建立数据使用的同意规则,且考虑平台对第三方卖家开放部分数据;当行为性救济实施效果不佳或平台已多次实施数据型自我优待行为时,结构性救济如剥离平台自营业务线也存在适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