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luence of Different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on Carbon Emission Tax: Analysis Based on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Carbon Neutral Targets
-
摘要: “30·60”碳排放目标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利用GTAP-E模型,设置发达经济体仅对自身征收碳税、发达经济体对自身征收碳税并对中国征收碳关税、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同等碳税以及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差异化碳税四种政策情景,分析不同减排政策下各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居民福利和碳排放影响,据此探讨中国主动采取成本公平性原则的差异化碳税政策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发达经济体征收碳关税,在减少碳排放和防止碳泄漏方面作用非常有限,容易造成“双损”局面,不是一种有效的减排政策;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同等碳税,造成中国实际GDP、居民福利大幅下降,经济持续衰退,不能有效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差异化碳税,会使全球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且中国实际GDP、居民福利下降幅度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是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的有效政策。Abstract: "30.60"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targe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ard constraint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setting four policy scenarios that comprise of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levying domestic carbon tax,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levying domestic carbon tax and carbon tariffs of imported products from China,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and China levying the same carbon tax and the differentiated carbon tax policy implemented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macro economy, the welfare of the residents and carbon emissions under four policy scenarios using GTAP-E model, then discusses whether the action that China will take the initiative to reduce dioxide emissions on the cost fairness principle can be a solution to the threat of carbon taxes and carbon tariffs threat in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arbon tariffs are limited i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preventing carbon leakage and easy to cause a "double loss" situation, which is not an effective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y;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and China levying the same carbon tax result in a substantial decline in China's real GDP and social welfare, which cannot effectively cope with the threat of carbon taxes and carbon tariffs threat in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the differentiated carbon tax policy implemented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which cause the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falling sharply and China's real GDP and social welfare declining gently, can be the choice of tackling carbon taxes and carbon tariffs threat.
-
一、 引言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30·60”目标),体现了中国主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多做贡献的担当。当前,中国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背负着来自国际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需应对的问题。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显示,2005年中国碳排放总量首次超过美国,并由2005年的60.98亿吨增加至2018年的98.26亿吨,年均增速达到3.47%,特别地,2019年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高达28.8%。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碳排放,中国政府采取了各项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的经济政策,加速节能和提高能效,并提出了“30·60”碳排放目标。然而,一些发达经济体却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由,正酝酿征收不合理非公平性的碳税和碳关税,以期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如2021年3月,欧盟议会通过了提出建立“碳边境调整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的决议,计划于2023年起对进口的部分商品征收碳关税等;2021年2月,美国正式重新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并表示气候问题将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不合理和非公平背景下的碳税和碳关税征收对中国的影响不容低估。因此,在“30·60”碳排放目标以及发达经济体征收碳关税之前,研究碳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居民福利、碳排放等的影响以及中国能否通过主动征收碳税以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 文献综述
学者们对碳关税的合法性进行了广泛探讨,但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支持者认为碳关税能够有效解决“碳泄露”问题,同时也能消除因征收碳税导致的国内产品劣势,实现公平贸易,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合法性(Hoerner和Muller,1996;Biermann和Brohm,2004;Veel,2009;Asselt和Brewer,2010;Rocchi等,2018)[1-5]。反对者认为碳关税是一种新型绿色贸易壁垒,会扰乱国际贸易秩序,引发贸易战,同时碳关税违反了WTO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及《京都议定书》(1997)确定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因此与国际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冲突(谢来辉,2008;Lockwood和Whalley,2010;Foure等,2016;Zhang等,2017)[6-9]。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碳关税是否合法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Ismer和Neuhoff,2004;Bhagwati和Mavroidis,2007;Syunkova,2007;Moore,2011)[10-13]。
碳关税的福利影响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同样未能形成统一结论。部分学者分认为征收碳关税所带来的福利并不显著,甚至不能弥补执行成本(McKibben等,2009)[14]。但也有学者认为征收碳关税能够增进全球福利(Gros,2009)[15]。一些学者从“碳泄露”视角研究碳关税的福利影响,发现征收碳关税对“碳泄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产生正的福利影响(Springmann,2012;Eyland和Zaccour,2014;Mckibbin等,2018)[16-18];一些学者从征收国和被征收国不同立场出发研究碳关税的福利影响,如Hubler(2009)[19]将全球经济体分为工业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中国三类,其中工业经济体对中国开征进口关税后其福利上升,发展中经济体因征税而受益,但中国的福利受损。类似地,曲如晓和吴洁(2011)[20]认为征收碳关税后,征收国的福利增加,而被征收国福利下降,福利变化程度取决于征收强度、被征收国是否采取主动策略及出口产品碳密集程度等因素。
碳关税的应对措施主要是针对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而言,可分为被动应对和主动应对两类措施。被动应对碳关税措施下,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并不主动减排,而是利用现存的法律法规来消除碳关税的法理基础(樊纲,2009;张沁等,2010)[21-22]。被动应对碳关税不是一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心态,无助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主动应对碳关税措施下,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主动在国内采取减排措施,降低碳排放(夏先良,2009;崔连标等,2013)[23-24]。主动应对碳关税是一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心态,但是缺少定量化支持,实际操作中也面临诸多困难。
目前世界上尚没有征收碳关税的实例,但是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推进,碳关税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变成现实。中国作为碳排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提前选择好应对措施,化解发达经济体碳关税的负面影响,对推进中国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气候谈判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主动减排的成本公平性原则的差异化碳税政策视角,探讨中国能否通过主动采取相应措施以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进行定量研究,以期为现有研究文献提供有益补充。
三、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一) GTAP-E模型
本文使用全球能源—环境分析(GTAP-E)模型定量分析中国主动应对碳关税的可行性。GTAP-E模型是基于新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下开发的多部门、多区域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其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污染物排放、气候变化等政策分析。GTAP-E模型是由Burniaux和Truong(2002)[25]在全球贸易分析计划(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AP)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在生产模块新增能源替代性等特征构建的,并由Mcdougall和Golub(2007)[26]进一步在替代算法、模块数据(消费、碳税、福利、生产)等方面进行了相应修改(如图 1)。因此,GTAP-E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追溯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考察政策变化产生的“经济—能源—碳排放”影响。
GTAP-E模型的改进主要体现在能源与资本之间以及不同能源之间的替代关系方面。具体来看,生产模块假设生产者以生产成本最小化原则进行生产,利用嵌套的固定替代弹性(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CES)生产函数和里昂惕夫(Leontief)生产函数来刻画,且能源与资本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两者合成“资本—能源”复合要素。其中,生产模块最顶层由Leontief生产函数决定“增加值—能源”与其他中间投入在总产出中的比例。“增加值—能源”由CES生产函数决定“资本—能源”、自然资源、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比例。“资本—能源”由CES生产函数决定资本、能源的比例。能源进一步分解为电力、非电力,非电力又进一步分解为煤炭、非煤炭,非煤炭再进一步分解为原油、天然气和石油产品,每一级复合结构都是利用CES生产函数进行刻画(见图 2)。GTAP-E模型中,大多数行业(包括电力行业)的资本、能源的替代弹性σKE假定为0.5,而煤炭、石油、天然气、石油产品以及农业/林业/渔业的σKE设定为0.0;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资本—能源”等不同投入要素的替代弹性σVAE取值范围在0.2~1.45之间;为了确保资本、能源在短期内是互补的,在长期内是替代的,σKE必须低于资本与其他投入因素之间的弹性(σVAE)[25-26]。消费模块模型假设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原则进行消费,采用固定差异弹性(Constant Difference of Elasticity,CDS)效用函数和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 Utility,CD)效用函数进行刻画,且能源产品与其他消费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其中,私人消费由CDE效用函数决定消费需求的产品结构,政府消费由CD效用函数决定消费需求的产品结构。国际贸易模块假设本国产品与进口品之间存在不完全替代关系,采用Armington假设进行产品复合。碳排放模块假设产品在不同使用环节的碳排放强度不同,且在同一使用环节的产品也会由于来自不同国家而导致碳排放强度不同。
本文以最新版本的GTAP-E第10版数据库为基础,该数据库涵盖了141个区域、65个行业部门。由于碳关税最早由欧美发达经济体提出,未来碳关税的实施也将主要由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向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征收,同时本文重点考察的是碳关税征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根据研究需要和分析方便,对GTAP-E数据库中的数据分区域和部门进行合并:(1)141个区域合并为中国、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简称发达经济)和其他经济体;(2)65个行业合并为农业、煤炭、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电力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木材加工业、造纸印刷业、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机器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服务业。
(二) 成本公平性原则的差异化碳税
由于资源禀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同类产品在不同经济体生产所产生的碳排放不尽相同。总体来看,发展中经济体生产同类产品的碳排放量要高于发达经济体。面对发达经济体正在酝酿的碳税政策,如果发展中经济体主动采用与发达经济体相同的碳税税率,那么相对发达经济体而言,发展中经济体的产品生产成本变得更高,进而处于相对劣势的竞争状态。如果发展中经济体不主动征收碳税,则发达经济体势必会以“碳泄露”为名开征碳关税,即发展中经济体被动接受碳关税。中国作为并将长期属于发展中经济体,无论是主动征收同等碳税还是被动接受碳关税,对其影响都非常大。再加之发达经济体主张征收碳关税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及《京都议定书》(1997)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基于成本公平性原则的差异化碳税,即经济体间产品相对价格和竞争优势在差异化碳税实施前后没有发生变化,这种差异化碳税能够保护各经济体的发展权益,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为简单起见,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经济体,每个经济体只包含一个企业,分别为A、B。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大背景下,A、B两企业生产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分别为QA吨、QB吨,并分别对其碳排放征收碳税TA美元/吨、TB美元/吨。假设PA美元、PB美元为A、B两企业碳税实施前的单位产品销售价格,而PA*美元、PB*美元为其碳税实施后的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如果A、B两企业是完全竞争且满足零利润条件,则满足企业生产成本等于销售价格:
$$ \left\{ {\begin{array}{*{20}{l}} {P_A^* = {P_A} + {Q_A}{T_A}}\\ {P_B^* = {P_B} + {Q_B}{T_B}} \end{array}} \right. $$ (1) 为了维持A、B两企业产品竞争优势不变,只需两企业产品相对价格在碳税实施前后保持不变即可,即$\frac{{P_A^*}}{{P_B^*}} = \frac{{{P_A}}}{{{P_B}}}$,由此可以推导出:
$$ \frac{{P_A^*}}{{P_B^*}} = \frac{{{P_A} + {Q_A}{T_A}}}{{{P_B} + {Q_B}{T_B}}} = \frac{{{P_A}}}{{{P_B}}} \Rightarrow \frac{{{Q_A}}}{{{P_A}}}{T_A} = \frac{{{Q_B}}}{{{P_B}}}{T_B} \Rightarrow {S_A}{T_A} = {S_B}{T_B} $$ (2) 其中,SA和SB分别为A、B两企业的碳排放强度,由于假设一个经济体只包含一个企业,SA和SB即为A、B两经济体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公式(2)显示,碳税给A、B两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基本相当,故该碳税政策可称之为成本公平性原则的差异化碳税。由于公式(2)考虑了不同经济体的发展阶段以及碳排放强度差异,即隐含着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发展中经济体征收较低的碳税,而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发达经济体征收较高的碳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发展中经济体的权益,更加具有公平性。
公式(2)同样可以拓展到多个经济体情形,假设世界上有N个经济体,经济体i的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Si,那么,为了保证成本公平性原则的差异化碳税实施前后各经济体产品相对竞争优势不变,碳税只需满足以下条件即可:
$$ {S_1}{T_1} = {S_2}{T_2} = \cdots = {S_N}{T_N} $$ (3) 根据已有研究,碳关税征收标准一般介于10~100美元/吨之间,且当前普遍采用30~60美元/吨(沈可挺和李钢,2010;鲍勤等,2010;黄凌云和李星,2010;Fischer和Fox,2012;Bao等,2013)[27-31],据此本文采用40美元/吨的碳关税征收标准。基于GTAP-E第10版数据库提供的碳排放量、GDP数据,依据成本公平性原则的差异化碳税计算公式(3),如果美欧日征收40美元/吨碳税,相应地,中国应在国内征收10美元/吨碳税。
(三) 碳关税等值税率
目前还没有经济体出台具体的碳关税实施政策和方案,且GTAP-E模型也不存在现成的碳关税变量。但由于碳关税是对产品入境时征收的一种税,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进口关税以替代碳关税。进口关税是从价征收的,需要将从量征收的碳关税转换成从价征收的碳关税等值税率。国内外学者普遍以产品生产过程中隐含碳排放为依据,通过化石能源消费换算得到碳关税,这也是目前IPCC建议使用的方法(Burniaux和Truong,2002;Luan和Yang,2013)[25, 32]。因此,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来换算碳关税等值税率,具体过程如下:首先,计算各行业直接碳排放强度E,假设行业总产出为X,碳排放量为P,则行业直接碳排放强度为E=P/X;其次,计算各行业单位出口隐含碳排放C,假设A为国内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为单位矩阵,则根据投入产出模型,行业单位出口隐含碳排放为C=E×(I-A)-1;最后,计算各行业碳关税的进口关税等值△tms,假设碳关税征收标准为t美元/吨,出口产品的到岸价值为VCIF,出口产品入境后的市场价值为VPM(包含了进口关税),进口关税强度为tms=VPM/VCIF(即出口产品入境后的市场价值与出口产品的到岸价值之比),△tms为征收碳关税后进口关税强度(tms)变化的百分比,改变关税强度使得关税多征收的部分等于碳关税,由此可得:VPM×△tms=t×VCIF×C,通过化简得到碳关税的进口关税等值:△tms= t×VCIF×C/ VPM。
基于GTAP-E第10版数据库提供的碳排放量(P)、总产出(X)、中间投入产出矩阵(A)、出口产品的到岸价值(VCIF)、出口产品入境后的市场价值(VPM)等相关数据,如果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征收标准为40美元/吨,则根据公式可推算出相应的中国各行业出口至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的碳关税等值税率(见表 1)。
表 1 中国各行业出口至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的碳关税等值税率吨/美元, % 行业 E C △tms 农业 0.000 072 0.000 415 1.56 煤炭 — — — 原油 — — — 天然气 — — — 成品油 — — — 电力 — — — 食品加工业 0.000 067 0.000 639 2.35 纺织服装业 0.000 043 0.000 851 3.07 木材加工业 0.000 052 0.000 795 3.15 造纸印刷业 0.000 152 0.001 226 4.90 化学橡胶及塑料制品业 0.000 174 0.001 358 5.2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000 616 0.001 858 7.17 金属冶炼加工业 0.000 458 0.002 151 8.55 金属制品业 0.000 084 0.001 659 6.4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000 029 0.000 937 3.68 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 0.000 010 0.000 666 2.65 机器设备制造业 0.000 028 0.001 012 3.99 其他制造业 0.000 019 0.000 603 2.37 服务业 0.000 097 0.000 674 2.70 表 1表明,中国各行业出口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的碳关税等值税率存在显著差异。在40美元/吨的碳关税征收标准下,除能源行业部门外,金属冶炼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化学橡胶及塑料制品业、造纸印刷业等行业的碳关税等值税率较高,分别为8.55%、7.17%、6.48%、5.29%、4.90%,表明这些行业单位出口隐含碳较高,属于高碳行业部门,即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相反,农业、服务业、其他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碳关税等值税率较低,分别为1.56%、2.70%、2.37%、2.35%、2.65%,表明这些行业单位出口的隐含碳相对较低,属于低碳行业部门,即行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较少能源,排放了较少的二氧化碳。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令化石能源行业(电力、天然气、煤炭、原油、成品油)的碳关税等值税率为0,主要是为了避免双重征税,因为国内已对化石能源征收了能源税。
四、 情景设置及不同减排政策的影响分析
(一) 情景设置
基于研究目的,本文设置了四种减排政策:第一种情景(S1)为发达经济体仅对自身生产的产品征收40美元/吨的碳税,设置这一种情景主要是用作参考;第二种情景(S2)为发达经济体对自身生产的产品征收40美元/吨碳税,同时对中国出口至发达经济体的产品征收40美元/吨的碳关税,即中国被动接受碳关税;第三种情景(S3)为发达经济体对自身生产的产品征收40美元/吨的碳税,同时中国对其生产的产品也同等征收40美元/吨的碳税,即中国主动征收同等碳税;第四种情景(S4)为发达经济体对自身生产的产品征收40美元/吨的碳税,同时中国对其生产的产品差异化征收10美元/吨的碳税,即中国主动征收成本公平性原则的差异化碳税。
(二) 不同减排政策的影响分析
1.GTAP-E模型的整体分析
表 2列出了不同减排政策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可看出在四种减排政策下,walras变量的变动始终接近于0,说明模拟结果能够保证GTAP-E模型新稳态的实现。不同减排政策下,产品生产成本将增加,世界贸易品价格指数(pxwwld)上升,世界贸易量(qxwwld)下降;世界投资品价格(pcgdswld)将上升,世界投资回报率(rorg)下降;全球消费者福利(WEV)下降,意味着碳税和碳关税都是以牺牲消费者福利为代价。
表 2 不同减排政策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百万美元, % 变量 S1 S2 S3 S4 pcgdswld 0.603 2 0.310 7 0.418 4 0.524 5 pxwwld 0.436 9 0.518 1 0.857 1 0.572 5 qxwwld -0.147 5 -0.493 3 -0.061 5 -0.112 2 rorg -1.615 6 -1.671 1 -2.36 -1.852 8 walras 0 0 0 0 WEV -84 316.53 -96 070.49 -147 368.23 -96 671.45 2.实际GDP的影响分析
由表 3可知,四种减排政策下全球实际GDP均有所下降。其中,情景1下降幅度最小,为0.118 3%;情景3下降幅度最大,为0.206 1%;情景2和情景4下降幅度大致相同(非常接近),分别为0.134 5%、0.135 3%。
表 3 不同减排政策对各经济体实际GDP的影响% 地区 S1 S2 S3 S4 发达经济体 -0.241 4 -0.251 9 -0.227 1 -0.237 2 中国 0.056 1 -0.102 0 -0.963 5 -0.160 5 其他经济体 0.023 1 0.039 1 0.047 9 0.031 2 全球 -0.118 3 -0.134 5 -0.206 1 -0.135 3 具体来看,情景1下,美欧日发达经济体实际GDP下降了0.241 4%,而中国、其他经济体实际GDP分别上升0.056 1%、0.023 1%。情景2下,美欧日发达经济体、中国实际GDP分别下降0.251 9%、0.102 0%,而其他经济体实际GDP小幅上升0.039 1%。相对情景1而言,情景2下美欧日发达经济体、中国实际GDP受冲击程度更大,分别下降了0.158 1%、0.010 5%,表明征收碳关税是损人不利己的,会造成美欧日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双损”的局面。情景3下,美欧日发达经济体、中国的实际GDP分别下降0.227 1%和0.963 5%,而其他经济体实际GDP上升0.047 9%。情景3会造成中国和全球实际GDP大幅下降,原因在于能源作为重要的中间投入要素,征收碳税将直接导致国内消费品和出口品的价格水平上升,降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最终造成实际GDP大幅下降。情景4下,美欧日发达经济体、中国的实际GDP分别下降0.237 2%和0.160 5%,而其他经济体的实际GDP小幅上升0.031 2%。相对情景3而言,中国实际GDP上升0.803 0%。
3.居民福利的影响分析
由表 4可知,全球居民福利变化与实际GDP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四种减排政策下,全球居民福利(EV)均有所下降,其中情景1下降幅度最小,为84 316.53百万美元;情景3下降幅度最大,为147 368.23百万美元;情景2和情景3下降幅度大致相同,分别下降了96 070.49、96 671.45百万美元。
表 4 不同减排政策对各经济体居民福利的影响百万美元 地区 S1 S2 S3 S4 发达经济体 -104 032.88 -86 869.77 -73 470.79 -94 888.75 中国 13 055.66 -25 091.50 -87 804.96 -11770.73 其他经济体 6 639.85 15 870.15 13 907.46 9 987.95 全球 -84 316.53 -96 070.49 -147 368.23 -96 671.45 具体来看,情景1下,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的居民福利下降幅度最大,为104 032.88百万美元,而中国、其他经济体的居民福利分别上升13 055.66、6 639.85百万美元。情景2下,美欧日发达经济体、中国的居民福利分别下降86 869.77、25 091.50百万美元,而其他经济体居民福利上升15 870.15百万美元。相对情景1而言,情景2下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的居民福利有所上升,这是因为征收碳关税带来了收入的增加,进而改善了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的居民福利。情景3下,美欧日发达经济体、中国的居民福利分别下降73 470.79、87 804.96百万美元,而其他经济体居民福利上升了13 907.46百万美元。情景4下,美欧日发达经济体、中国的居民福利分别下降94 888.75、11 770.73百万美元,而其他经济体居民福利上升9 987.95百万美元。相对情景2、情景3而言,情景4下中国的居民福利降幅明显减少,说明碳税和碳关税都是以牺牲消费者福利为代价的,征收碳税越高其居民福利下降越大,同时也说明征收差异化碳税能成为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的有效措施。值得注意的是,相对情景4(中国主动征收差异化碳税),情景2下(中国被动接受碳关税)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的居民福利有所改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情景4下中国对国内征收差异化碳税要小于被美欧日发达经济体征收的碳关税税率,所以前者出口到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的商品相对便宜,从而减轻了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的居民福利损失;二是情景2下的碳关税收入归美欧日发达经济体所有,收入增加引起消费相应增加,有助于改善美国居民福利。总体而言,美欧日发达经济体对中国征收碳关税有助于改善其居民福利。
4.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由表 5可知,四种减排政策下全球碳排放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情景2下降幅度最小,为6.472 2%;情景3下降幅度最大,为16.362 7%;情景1和情景4分别下降6.481 2%和10.849 1%。情景1、情景2两种减排政策下全球碳排放下降幅度差别不大,表明征收碳关税不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并不能促进全球碳排放的大幅下降。与此相反,情景3、情景4两种减排政策下全球碳排放均有大幅下降,表明征收碳税才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更符合全球经济体的整体利益。此外,四种减排政策的碳泄漏率依次为3.031 7%、2.922 7%、1.279 2%和1.693 2%,表明相比被动接受碳关税(情景2)而言,主动征收碳税更有益于降低碳泄漏率。
表 5 不同减排政策对各经济体碳排放的影响% 地区 S1 S2 S3 S4 发达经济体 -19.596 0 -19.551 0 -19.503 3 -19.584 5 中国 0.058 0 0.004 9 -39.502 7 -17.342 1 其他经济体 0.459 3 0.474 9 0.515 6 0.458 3 全球 -6.481 2 -6.472 2 -16.362 7 -10.849 1 碳泄漏率 3.031 7 2.922 7 1.279 2 1.693 2 具体来看,发达经济体碳排放在情景1下降幅度最大(19.596 0%),情景3下降幅度最小(19.503 3%);情景2、情景4分别下降了19.551 0%、19.584 5%。中国碳排放在情景1、情景2出现上升态势,分别上升0.058 0%和0.004 9%;情景3、情景4呈现下降态势,分别下降39.502 7%和17.342 1%。其他经济体碳排放均呈现上升态势,情景1至情景4分别上升0.459 3%、0.474 9%、0.515 6%、0.458 3%。
5.不同减排政策的比较分析
表 6给出了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实施不同减排政策的影响比较。对于中国而言,情景3与情景4均属于主动减排策略。比较可知,如果发达经济体、中国以同等碳税标准进行征收,虽然能够大幅降低全球总的碳排放量,但却会造成中国实际GDP以及居民福利的大幅下降,经济持续衰退。然而,如果发达经济体、中国实施差异化征收碳税标准(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不影响经济体产品竞争力的情况下,全球碳排放量将大幅下降,且中国实际GDP、居民福利下降幅度也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中国主动征收碳税政策情景4相对而言要优于情景3。再比较情景2与情景4,可发现情景2下中国实际GDP稍优于情景4,但改善程度相对有限,情景4下中国居民福利、碳排放以及全球碳排放等下降程度均远大于情景2,因此,中国主动实施差异化碳税减排政策要优于被动接受碳关税政策(情景2)。总体而言,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征收差异化碳税(情景4),能够成为中国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的有效对策。
表 6 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实施不同减排政策的影响比较经济环境影响 发达经济体 中国 S2 S4 S2 S4 实际GDP × √ √ × 居民福利 √ × × √ 碳排放 — — × √ 碳泄漏率 × √ × √ 全球碳排放 × √ × √ 注:—表示减排政策差别不大,×表示较劣的减排政策,√表示较优的减排政策。 6. 模型敏感性分析
目前还没有经济体出台具体的碳关税实施政策和方案,碳关税征收数额也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在不同的碳关税征收标准下,模型的结果是否依然成立呢?本文进一步通过碳关税(或碳税)征收标准的变化进行敏感性分析,如30美元/吨、60美元/吨,以期对模型结论的稳定性进行检验。
从表 7的结果可知,相对40美元/吨的碳关税(或碳税)标准而言,发达经济体征收碳关税(或碳税)30美元/吨时,各经济体的实际GDP、居民福利、碳排放等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而发达经济体征收碳关税(或碳税)60美元/吨时,各经济体的实际GDP、居民福利、碳排放等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不同情景下的减排政策比较优劣并未发生变化,模型结论相对稳定。也就是说,碳关税(或碳税)征收标准的变动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并不大,本文的减排政策模拟结果具有稳定可靠性。因此,中国主动实施差异化碳税减排政策要优于被动接受碳关税政策,即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征收差异化碳税,能够成为中国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的有效政策。
表 7 GTAP-E模型敏感性分析结果百万美元, % 影响 地区 30美元/吨 60美元/吨 S1 S2 S3 S4 S1 S2 S3 S4 实际GDP 发达经济体 -0.177 4 -0.182 1 -0.162 6 -0.171 9 -0.374 3 -0.394 7 -0.358 7 -0.368 9 中国 0.029 9 -0.078 3 -0.703 3 -0.113 2 0.081 0 -0.144 9 -1.476 0 -0.261 9 其他经济体 0.018 0 0.032 8 0.039 7 0.026 4 0.026 2 0.049 1 0.061 5 0.038 2 全球 -0.087 8 -0.096 1 -0.146 6 -0.095 8 -0.188 8 -0.213 5 -0.326 9 -0.217 1 居民福利 发达经济体 -83 074.08 -64 028.86 -56 863.5 -72 918.55 -153 025.43 -125 275.86 -107 923.23 -139 086.08 中国 9 965.13 -19 364.76 -61 065.84 -7 957.79 19 022.6 -39 233.42 -139 399.3 -18 298.2 其他经济体 5 843.59 12 762.11 11 225.46 7 008.96 9 832.26 22 903.48 19 448.75 14 653.57 全球 -67 265.36 -70 631.51 -106 703.88 -73 867.38 -124 170.57 -141 605.8 -227 873.78 -142 730.71 碳排放 发达经济体 -16.713 3 -16.640 7 -16.609 8 -16.684 2 -23.807 7 -23.768 3 -23.669 0 -23.794 9 中国 0.037 5 0.002 8 -33.737 3 -13.695 2 0.080 1 0.025 1 -47.928 6 -23.535 0 其他经济体 0.255 2 0.264 4 0.310 3 0.251 0 0.957 6 0.906 1 0.976 7 0.935 4 全球 -5.585 9 -5.566 1 -14.014 7 -9.028 3 -7.708 1 -7.729 5 -19.716 0 -13.646 5 碳泄漏率 -1.991 0 -1.912 1 -0.894 7 -1.120 8 -5.057 0 -4.635 9 -1.979 8 -2.718 8 五、 主要结论及启示
本文利用GTAP-E模型,通过设置发达经济体仅对自身生产的产品征收碳税、发达经济体对自身生产的产品征收碳税并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征收碳关税(即中国被动接受碳关税)、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同等碳税(即中国主动征收同等碳税)、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差异化碳税(即中国主动征收差异化碳税)四种政策情景,来探讨中国主动采取成本公平性原则的差异化碳税政策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发达经济体征收碳关税即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和防止碳泄漏,但其作用非常有限。同时,发达经济体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损人不利己,容易造成“双损”局面。因此,碳关税并不是一种有效的减排政策。(2)发达经济体、中国分别对其生产的产品征收同等碳税,虽然能够大幅降低全球总的碳排放量,但却会造成中国实际GDP、居民福利大幅下降,经济持续衰退,不能成为中国有效应对发达经济体的碳关税威胁。(3)发达经济体、中国实施差异化征收碳税,在不影响经济体产品竞争力的情况下,全球碳排放量同样大幅下降,且中国实际GDP、居民福利下降幅度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能够成为有效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的可行选择。
上述结论为我们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及减排政策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中国可以基于“成本公平性原则”实施差异化碳税政策,在国内主动实施碳税进行减排,以有效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其次,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中国要统筹推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等降碳措施,同时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等低碳新技术新产业,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再次,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有效应对。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并推动气候外交工作,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同时,要提高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
-
表 1 中国各行业出口至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的碳关税等值税率
吨/美元, % 行业 E C △tms 农业 0.000 072 0.000 415 1.56 煤炭 — — — 原油 — — — 天然气 — — — 成品油 — — — 电力 — — — 食品加工业 0.000 067 0.000 639 2.35 纺织服装业 0.000 043 0.000 851 3.07 木材加工业 0.000 052 0.000 795 3.15 造纸印刷业 0.000 152 0.001 226 4.90 化学橡胶及塑料制品业 0.000 174 0.001 358 5.2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000 616 0.001 858 7.17 金属冶炼加工业 0.000 458 0.002 151 8.55 金属制品业 0.000 084 0.001 659 6.4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000 029 0.000 937 3.68 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 0.000 010 0.000 666 2.65 机器设备制造业 0.000 028 0.001 012 3.99 其他制造业 0.000 019 0.000 603 2.37 服务业 0.000 097 0.000 674 2.70 表 2 不同减排政策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
百万美元, % 变量 S1 S2 S3 S4 pcgdswld 0.603 2 0.310 7 0.418 4 0.524 5 pxwwld 0.436 9 0.518 1 0.857 1 0.572 5 qxwwld -0.147 5 -0.493 3 -0.061 5 -0.112 2 rorg -1.615 6 -1.671 1 -2.36 -1.852 8 walras 0 0 0 0 WEV -84 316.53 -96 070.49 -147 368.23 -96 671.45 表 3 不同减排政策对各经济体实际GDP的影响
% 地区 S1 S2 S3 S4 发达经济体 -0.241 4 -0.251 9 -0.227 1 -0.237 2 中国 0.056 1 -0.102 0 -0.963 5 -0.160 5 其他经济体 0.023 1 0.039 1 0.047 9 0.031 2 全球 -0.118 3 -0.134 5 -0.206 1 -0.135 3 表 4 不同减排政策对各经济体居民福利的影响
百万美元 地区 S1 S2 S3 S4 发达经济体 -104 032.88 -86 869.77 -73 470.79 -94 888.75 中国 13 055.66 -25 091.50 -87 804.96 -11770.73 其他经济体 6 639.85 15 870.15 13 907.46 9 987.95 全球 -84 316.53 -96 070.49 -147 368.23 -96 671.45 表 5 不同减排政策对各经济体碳排放的影响
% 地区 S1 S2 S3 S4 发达经济体 -19.596 0 -19.551 0 -19.503 3 -19.584 5 中国 0.058 0 0.004 9 -39.502 7 -17.342 1 其他经济体 0.459 3 0.474 9 0.515 6 0.458 3 全球 -6.481 2 -6.472 2 -16.362 7 -10.849 1 碳泄漏率 3.031 7 2.922 7 1.279 2 1.693 2 表 6 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实施不同减排政策的影响比较
经济环境影响 发达经济体 中国 S2 S4 S2 S4 实际GDP × √ √ × 居民福利 √ × × √ 碳排放 — — × √ 碳泄漏率 × √ × √ 全球碳排放 × √ × √ 注:—表示减排政策差别不大,×表示较劣的减排政策,√表示较优的减排政策。 表 7 GTAP-E模型敏感性分析结果
百万美元, % 影响 地区 30美元/吨 60美元/吨 S1 S2 S3 S4 S1 S2 S3 S4 实际GDP 发达经济体 -0.177 4 -0.182 1 -0.162 6 -0.171 9 -0.374 3 -0.394 7 -0.358 7 -0.368 9 中国 0.029 9 -0.078 3 -0.703 3 -0.113 2 0.081 0 -0.144 9 -1.476 0 -0.261 9 其他经济体 0.018 0 0.032 8 0.039 7 0.026 4 0.026 2 0.049 1 0.061 5 0.038 2 全球 -0.087 8 -0.096 1 -0.146 6 -0.095 8 -0.188 8 -0.213 5 -0.326 9 -0.217 1 居民福利 发达经济体 -83 074.08 -64 028.86 -56 863.5 -72 918.55 -153 025.43 -125 275.86 -107 923.23 -139 086.08 中国 9 965.13 -19 364.76 -61 065.84 -7 957.79 19 022.6 -39 233.42 -139 399.3 -18 298.2 其他经济体 5 843.59 12 762.11 11 225.46 7 008.96 9 832.26 22 903.48 19 448.75 14 653.57 全球 -67 265.36 -70 631.51 -106 703.88 -73 867.38 -124 170.57 -141 605.8 -227 873.78 -142 730.71 碳排放 发达经济体 -16.713 3 -16.640 7 -16.609 8 -16.684 2 -23.807 7 -23.768 3 -23.669 0 -23.794 9 中国 0.037 5 0.002 8 -33.737 3 -13.695 2 0.080 1 0.025 1 -47.928 6 -23.535 0 其他经济体 0.255 2 0.264 4 0.310 3 0.251 0 0.957 6 0.906 1 0.976 7 0.935 4 全球 -5.585 9 -5.566 1 -14.014 7 -9.028 3 -7.708 1 -7.729 5 -19.716 0 -13.646 5 碳泄漏率 -1.991 0 -1.912 1 -0.894 7 -1.120 8 -5.057 0 -4.635 9 -1.979 8 -2.718 8 -
[1] HOERNER J A, MULLER F. Carbon taxes for climate protection in a competitive world[D]. Maryland: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1996. [2] BIERMANN F, BROHM R. Implementing the Kyoto protocol without the USA: the strategic role of energy tax adjustments at the border[J]. Climate Policy, 2004, 4(3): 289-302. doi: 10.1080/14693062.2004.9685526 [3] VEEL P E. Carbon tariffs and the WTO: an evaluation of feasible polic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2009, 12(3): 749-800. doi: 10.1093/jiel/jgp031 [4] ASSELT H V, BREWER T. Addressing competitiveness and leakage concerns in climate policy: an analysis of border adjustment measures in the US and the EU[J]. Energy Policy, 2010, 38(1): 42-51. doi: 10.1016/j.enpol.2009.08.061 [5] ROCCHI P, SERRANO M, ROCA J, et al. Border carbon adjustments based on avoided emissions: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 of its design[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8, 145: 126-136. doi: 10.1016/j.ecolecon.2017.08.003 [6] 谢来辉. 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边境调节税: 新的贸易壁垒[J]. 国际贸易问题, 2008(2): 65-7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JMW200802013.htm [7] LOCKWOOD B, WHALLEY J. Carbon motivated border tax adjustments: old wine in green bottles?[J]. World Economy, 2010, 33(6): 810-819. doi: 10.1111/j.1467-9701.2010.01285.x [8] FOURE J, GUIMBARD H, MONJON S. Border carbon adjustment and trade retaliation: what would be the cost for the European Union?[J]. Energy Economics, 2016, 54: 349-362. doi: 10.1016/j.eneco.2015.11.021 [9] ZHANG Z, ZHU K, HEWINGS G J D. The effects of border-crossing frequencies associated with carbon footprints on border carbon adjustments[J]. Energy Economics, 2017, 65: 105-114. doi: 10.1016/j.eneco.2017.04.017 [10] ISMER R, NEUHOFF K. Border tax adjustments: a feasible way to address nonparticipation in emission trading[J]. Cambridge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2004, 2(2): 1-32.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jsessionid=EE28367E4B3D052295E56E3198A416B9?doi=10.1.1.387.6903&rep=rep1&type=pdf [11] BHAGWATI J, MAVROIDIS P C. Is action against US exports for failure to sign Kyoto Protocol WTO-legal?[J]. World Trade Review, 2007, 6(2): 299-310. doi: 10.1017/S1474745607003291 [12] SYUNKOVA A. WTO-compatibility of four categories of U. S climate change policy[G]. Washington: National Foreign Trade Council (NFTC), 2007. [13] MOORE M O. Implementing carbon tariffs: a fool's errand?[J]. The World Economy, 2011, 34(10): 1679-1702. doi: 10.1111/j.1467-9701.2011.01406.x [14] MCKIBBIN, WARWICK J, WILCOXEN, et al.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border tax adjustments for climate policy[M]//Brookings Trade Forum. Washington: 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 2009. [15] GROS D. Global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carbon border taxes[G]. CEPS Working Document No. 315, 2009. [16] SPRINGMANN M. A look inwards: carbon tariffs versus internal improvements in emissions-trading systems[J]. Energy Economics, 2012, 34(2): 228-239. doi: 10.1016/j.eneco.2012.08.039 [17] EYLAND T, ZACCOUR G. Carbon tariffs and cooperative outcomes[J]. Energy Policy, 2014, 65(5): 718-728. doi: 10.1016/j.enpol.2013.10.043 [18] MCKIBBIN W J, MORRIS A C, WILCOXEN P J, et al. The role of border carbon adjustments in a US carbon tax[J]. Climate Change Economics, 2018, 9(1): 184-191.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983514 [19] M HVBLER. Can carbon based import tariffs effectively reduce carbon emissions?[J]. Kiel Working Papers, 2009, 50(1): 315-327. http://econpapers.repec.org/scripts/redir.pf?u=https%3A%2F%2Fwww.econstor.eu%2Fbitstream%2F10419%2F30041%2F1%2F618291318.pdf;h=repec:zbw:ifwkwp:1565 [20] 曲如晓, 吴洁. 论碳关税的福利效应[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4): 37-42.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1.04.006 [21] 樊纲. 不如我们自己先征碳关税[J]. 资源再生, 2009(9): 40-4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SZS200909015.htm [22] 张沁, 李继峰, 张亚雄. "十二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壁垒及应对策略——征收碳出口税的可行性分析[J]. 国际贸易, 2010(11): 21-2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JMY201011008.htm [23] 夏先良. 碳关税、低碳经济和中关贸易再平衡[J]. 国际贸易, 2009(11): 37-4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JMY200911009.htm [24] 崔连标, 朱磊, 范英. 碳关税背景下中国主动减排策略可行性分析[J]. 管理科学, 2013(1): 101-111. doi: 10.3969/j.issn.1672-0334.2013.01.010 [25] BURNIAUX J M, TRUONG T. GTAP-E: an energy-environmental version of the GTAP model[G]. GTAP Technical Papers, 2002. [26] MCDOUGALL R A, GOLUB A A. GTAP-E: a revised energy-environmental version of the GTAP model[G]. GTAP Research Memoranda, 2007. [27] 沈可挺, 李钢. 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 财贸经济, 2010(1): 75-8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MJJ201001013.htm [28] 鲍勤, 汤铃, 杨列勋. 美国征收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 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 管理评论, 2010 (6): 25-3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WGD201006007.htm [29] 黄凌云, 李星. 美国拟征收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10(11): 93-9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JMW201011013.htm [30] FISCHER C, FOX A K. Comparing policies to combat emissions leakage: border carbon adjustments versus rebat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2, 64(2): 199-216. doi: 10.1016/j.jeem.2012.01.005 [31] BAO Q, TANG L, ZHANG Z X, et al. Impacts of border carbon adjustments on China's sectoral emissions: simulations with a dynamic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J]. China Electronic Review, 2013, 24: 77-94.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3951X12001198 [32] LUAN H, YANG J. Emission reduction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US carbon tariffs on China: based on CGE model analysis[J]. 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 2013, 291-294: 1370-1374. http://www.scientific.net/AMM.291-294.1370 期刊类型引用(23)
1. 董玮,石晶晶. 欧盟碳关税对中国的经贸冲击及应对策略. 生态经济. 2025(01): 89-98 . 百度学术
2. 许晨晨,徐升艳. 中国对欧盟贸易中的隐含碳测算及对策研究——基于欧盟碳关税(CBAM)法案. 价格月刊. 2025(02): 54-67 . 百度学术
3. 赵甜,沈曦,王金良. 动态视角下的低碳能源转型分析:需求弹性、竞争结构和社会福利.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4(02): 69-83 . 百度学术
4. 金璐瑶,曾静静. 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省级“双碳”政策评价研究.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24(01): 90-107 . 百度学术
5. 孟猛,郑昭阳. 环境保护抑或贸易保护: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 2024(03): 159-165 . 百度学术
6. 牛海霞,李文龙.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4(03): 899-908 . 百度学术
7. 马家欢. 国内GTAP模型研究进展、热点与前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对外经贸实务. 2024(06): 20-27 . 百度学术
8. 薄雅婕,王文军,谢鹏程.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全球钢铁行业的多维影响. 价格月刊. 2024(08): 79-87 . 百度学术
9. 尹彦辉,孙祥栋. “双碳”目标下多元技术进步与环境治理支出的减排效应研究. 统计与决策. 2023(05): 70-75 . 百度学术
10. 廖祥,杨鑫,牛振生. 成渝城市群陆地碳排放时空变化及效应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3(01): 211-225 . 百度学术
11. 胡王云. 《巴黎协定》下全球气候治理的俱乐部模式及其功能和风险. 太平洋学报. 2023(02): 27-41 . 百度学术
12. 成青青. 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内涵、机理与路径研究——基于南通市数据样本分析视角.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03): 91-98 . 百度学术
13. 盛洁. 基于“大智移云”的智慧碳税平台构建与应用. 财会通讯. 2023(12): 148-153 . 百度学术
14. 闫云凤,杨璐毅,张云.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经济与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2023(04): 88-107 . 百度学术
15. 杨扬,郭挂梅. 欧盟碳关税政策对我国物流货运需求影响研究. 对外经贸实务. 2023(12): 45-53 . 百度学术
16. 门柯平,孙慧,寇明龙. 中国应对发达经济体征收碳关税威胁的路径选择.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2(03): 9-14 . 百度学术
17. 陈程. 碳关税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和解决措施. 中外企业文化. 2022(02): 38-40 . 百度学术
18. 王伟,郭丽. “双碳”目标下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测度与提升策略. 商业经济研究. 2022(10): 158-161 . 百度学术
19. 姚林如,计宏伟,许美瑜. 征收碳税对江西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2(02): 6-10+48 . 百度学术
20. 马江波. “双碳”目标下征收碳税的研究. 财会学习. 2022(24): 119-121 . 百度学术
21. 薛飞,周民良,刘家旗. 数字基础设施降低碳排放的效应研究——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南方经济. 2022(10): 19-36 . 百度学术
22. 赵国龙,殷晨曦. 东北地区碳排放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Tapio模型和DEA模型检验.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2(06): 41-48 . 百度学术
23. 陈国英. “双碳”目标下我国碳排放政策的发展及展望. 长江技术经济. 2021(06): 53-5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