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onal "Resource Generation" Empower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 New Engin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
摘要: 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而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立足于中观经济学的区域资源生成理论,研究区域资源生成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如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指出,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新质生产力是“新”与“质”的蜕变,是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跃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区域资源生成是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资源生成领域的“三类资源”能催生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新力量;资源生成领域的“三个层面”可以突破关键技术、保证基本民生、推动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的新突破;资源生成领域的供给侧“三驾马车”从要素供给、环境供给、市场供给三个维度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是成熟市场经济的典型模式,成为区域资源生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同时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超前引领作用,以赋能高质量发展。Abstrac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guided by the new productivity theory,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and important focus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journey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regional "resource generation" theory of meso-economics, the paper studies how regional "resource generation" as a new engin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an empower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ultimately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quality", and it is the "leap" of productivity under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mak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 new source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it is found that regional "resource generation" is a new engin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mong them, the "three types of resources" can give birth to new factors,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industries, which are the new force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three levels" can break through key technologies, ensure basic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romote green and low-carbon, which are new breakthroughs i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three horses" on the supply side provide new momentum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factor supply, environmental supply, and market supply". Moreover, a mature market economy is a "double-strong economic model" that combines "strong and effective government" and "strong and effective market", making "effective government + effective market" a new path for regional "resource generation" to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advanced leading role of "effective government" must be given full play to enabl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
一、 引言
“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正引发当代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探讨。新质生产力以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所拥有的禀赋条件以及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为基础,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新突破、新拓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而新质生产力是“新”与“质”相结合的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黄群慧和盛方富,2024)[1]。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配置。经济学的资源配置不仅包含“资源稀缺”,还包含了“资源生成”,两者密不可分。然而,在中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下,基于资源生成理论的研究视角,区域经济资源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可经营性资源、非经营性资源和准经营性资源。准经营性资源以区域政府的投资行为为依托,使得非经营性资源达到一定条件且经过数次转换而成为可经营性资源,这也是资源生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原生性资源、次生性资源以及逆生性资源不断被开发,并形成要素供给、环境供给、市场供给即新的供给侧“三驾马车”,作为新动能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依据资源生成理论,准经营性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使得区域资源生成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并通过“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运作模式与有为政府的超前引领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综上,经济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重要载体是产业迭代升级。而区域资源生成是科技创新和产业迭代升级的关键领域,必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区域资源生成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如下:首先,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其次,区域资源生成是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资源生成→新质生产力);最后,区域资源生成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资源生成→高质量发展)。
二、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新质生产力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根本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本质上仍属于生产力范畴,是“新”与“质”的蜕变,是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跃升(杜传忠等,2023)[2]。新质生产力通过突破革命性技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加快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产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①。因此,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主要体现为新要素、新业态、新技术。
① 参见:《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所谓“新要素”,主要是指新型的生产要素,即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和新劳动对象。具体地,新劳动者是指具备高知识、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力,掌握和精通新技术使用能力、新知识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新劳动资料是指结合现代新技术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模型等;新劳动对象是指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对象,包括高端智能生产设备、数据数字等新型劳动对象。
所谓“新业态”,是指产业向高级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同产业之间跨界跨行融合,从而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产业”通过突破和催生革命性科技创新,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和路径,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载体。主要包括高端装备、航空航天及海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深海开发、太空领域、氢能和储能与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新模式”通过突破关键性技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以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出新的经济模式和方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如远程办公、在线问诊、直播卖房等新模式的出现,能够提供更为便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市场供需的高效匹配,促进资源集约式发展,促使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所谓“新技术”,是指颠覆性、革命性技术突破,关键性技术赋能,超越传统技术创新的范畴。与一般的、传统的技术进步不同,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一旦成功,将重塑市场格局,实现生产要素的跃升,促使生产力质态发生根本性变革。关键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量子科技、生物科技、元宇宙等,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新技术始终贯穿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过程。每次科技革命均伴随着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必然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做好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再到政策保障等全链条的系统性部署,以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进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量”和“质”的大幅提升。
综上,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必然选择和要求(贾若祥等,2024)[3]。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是高质量,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必然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将推动生产方式的深度转型升级,通过实现经济发展的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即量与质的同步提高,最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新质生产力之“新”体现为新要素、新业态、新技术,本质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高(钞小静和王清,2024)[4]。而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即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要素转换、产业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革新动力。科技创新不仅包括模仿式与渐进式技术创新,还包括颠覆性与关键性技术突破,而后者通常具备颠覆性、前瞻性、引领性等特征。如绿色低碳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战略性新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量子科技、生物科技、元宇宙技术等前瞻性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将会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并引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变革,推动旧动能向新动能转换。一方面,颠覆式科技创新通过知识溢出和技术溢出实现技术导入、技术应用及生产协同以带动全局科技创新,在降低创新成本的同时提高创新效率,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创新和发展,进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另一方面,颠覆式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收益、低能耗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转型,同时提供高质量、高效率、低污染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而增强高质量发展的韧性。总之,科技创新旨在通过革新技术和结构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促使市场竞争活力和效率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革新动力。
要素转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基础。新劳动者、新劳动工具和资料以及新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可以创造更多的劳动价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首先,劳动者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生产要素。高技能、高知识、高素质的新型劳动力通常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凭借其知识和技能能够将新技术转化为新的生产力,释放人才红利,故新劳动者在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其次,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劳动工具和资料。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和海量信息是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劳动工具和资料,它能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在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最后,劳动对象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高端、精密、绿色的设备以及数据数字等新劳动对象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促进了经济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故新劳动对象在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业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主体支撑。历次科技革命的经验表明,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力的跃升,与之相伴的是产业体系和结构的转换。作为新时代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新质生产力通过突破革命性技术和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主体支撑(沈坤荣等,2024)[5]。一方面,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及海洋装备、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环保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附加值较高,能够吸引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在改变要素结构的同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实现要素效率的变革。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业链较为完备,能够有效地整合产业链上的各类资源,特别是创新资源,在提高附加值的同时推动技术突破,实现技术质量的变革。另一方面,以基因技术、深海开发、太空领域、氢能和储能等为主的未来产业,仍处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初期。未来产业往往高度依赖颠覆性、革命性科技创新,前期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和创新投入,同时还面临着创新风险和试错成本。但是,未来产业赛道对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在同一起跑线,是后发国家“弯道超车”的重要领域,在全球价值链中将占据主导地位。
三、 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区域资源生成
梳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和经验发现,区域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陈云贤和顾文静,2015、2019)[6-7]。中观经济学理论拟从区域政府这一中观视角厘清区域政府和市场的深层关系,为区域政府在高质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引(陈云贤,2019)[8]。中观经济学将区域政府引入市场和政府的分析框架,创新性地提出了区域资源生成理论,并将研究聚焦于这一领域。区域资源生成是由区域政府拓宽资源边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迭代升级的关键领域,必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筑牢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底。
(一)资源生成领域的“三类资源”
中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资源配置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即“资源稀缺”和“资源生成”。根据资源生成理论,可将区域资源分为三大类型,即可经营性资源、非经营性资源和准经营性资源(陈云贤等,2023)[9]。这三类资源能催生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新力量。其中,可经营性资源与产业发展相对应,包括某种产品、某个行业以及与产品或行业相关的服务机构及设施等,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该类资源完全遵循市场机制原则,由企业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或成本最小化原则经营,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非经营性资源与社会民生相对应,包括社会公益、公共产品等,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该类资源无法依托企业完成,需要政府制定配套措施和政策,并由政府经营,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保证。准经营性资源与城市建设相对应,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数智城市建设等。该类资源是由非经营性资源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数次转换后成为具备可经营性质的准公共物品。中观经济学将这一转换过程视为“资源生成”。所以,准经营性资源处于政府和企业的交叉领域,前期主要由政府介入,先行完成基础投资与开发建设,后期可逐步开放企业进入,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
资源生成过程如图 1所示。其中,横轴为区域准经营性资源的数量,纵轴为区域准经营性资源的价格。假定区域准经营性资源的边际成本有两种形式,即边际成本递增的MC1与边际成本递减的MC2。若区域政府没有对准经营性资源进行投资开发,那么该资源被界定为非经营性资源,其边际收益为水平线MRP。此时,不论准经营性资源的边际成本是递增还是递减,边际收益MRP均小于边际成本MC1或MC2,企业投资者不会进行主动投资开发。然而,如果区域政府对该类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假定该类资源对辖区经济增长表现为正外部性ME,并且这一正外部性将会逐渐增加。鉴于区域政府的目标函数是辖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所以区域政府面临的边际收益MRG不仅包括企业投资的边际收益MRP,还包括这一正外部性ME,即MRG=MRP+ME。当区域政府对该类资源的投资开发数量达到点A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若区域政府继续对该类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其边际收益将会大于边际成本,此时该类资源就具备可经营性。区域政府将非可经营性资源经过点A转变成可经营性资源的这一过程,即为资源生成过程。
显然,依据资源生成理论,准经营性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主要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地区政府财政收支状况以及辖区居民认知水平的影响。辖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区域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状况越好,辖区居民对准经营性资源的认知越积极,那么区域政府越有意愿和能力对准经营性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在资源生成过程中,区域政府通过突破颠覆性技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开发准经营性资源,从而催生出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进而驱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二)资源生成领域的“三个层面”
中观经济学研究表明,资源生成领域的准经营性资源又分为三个层面,即原生性资源、次生性资源以及逆生性资源(陈云贤,2022)[10]。这三个层面需要突破关键技术、保证基本民生、推动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的新突破。
原生性资源需要突破关键技术。原生性资源是自然界中一直存在的准经营性资源,如深海资源、极地资源、太空资源等。这类资源的开发因其前期投资过大、风险过高且短期价值极低等原因,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推动。当技术、知识、人才以及基础设施较为成熟,且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时,企业才会进入该领域。因而实现原生性资源向产业资源的转化,需要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
次生性资源要保证基本民生。次生性资源是以原生性资源为基础,经过两次或多次生成后得到的准经营性资源,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等。这类资源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生产,而是被纳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物品系统。由于政府无法完全承担其投资开发所需的全部资金,需要企业参与其中,所以中观经济学也将该类资源纳入资源生成理论。如对城市基础设施这种典型的次生性资源,区域政府会通过竞标、招投标等方式交由企业投资开发。
逆生性资源要求绿色低碳发展。逆生性资源是原有经济社会不可利用、但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可转化成具有经济价值的准经营性资源,如温室气体。这类资源并非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资源,但在政府的推动下可以使这类资源具备一定的可经营性。例如,温室气体是最具代表性的逆生性资源。在全球气温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世界各经济体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提出国家自主贡献以控制碳排放,进而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由此而生的碳排放权即是一种具备经济价值的资源,利用市场手段将环境的负外部性内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倒逼企业进行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升级,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
(三)资源生成领域的“三驾马车”
资源生成领域的开拓与发展,将从要素供给、环境供给、市场供给三个维度驱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陈云贤,2020a、2020b)[11-12]。基于此,中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在开发资源生成领域的过程中,客观上会形成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供给侧“三驾马车”,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通过要素供给可实现生产要素跃升。要素供给是区域政府对原生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有形资源如太空资源、深海资源、极地资源等,还包括无形资源如技术资源、数据资源等。从生产要素的发展历程来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由劳动、土地、资本逐渐转变成技术、管理、数据等,进而从供给侧层面实现生产要素的跃升。区域政府通过技术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开拓原生性资源,通过投资开发创造次生性资源,通过管理创新开拓逆生性资源。
通过环境供给可推动营商环境变革。环境供给是区域政府对次生性资源和逆生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硬环境如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软环境如政策措施、管理效率等。区域政府通过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破除体制内外束缚的同时打通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提高信息透明度的同时降低各类交易费用,加快新时代区域政府职能的转变,以激发市场参与主体的创新动力和活力,进而从供给侧层面推动营商环境的变革。
通过市场供给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市场供给是区域政府对市场领域的开拓与市场体系的完善,包括市场纵向体系如市场要素、市场组织、市场法制、市场监管、市场环境、市场基础设施等,市场横向体系如产业经济、城市经济、国际经济等。就市场经济发展历程而言,市场经济从横向实现市场领域的开拓,从纵向实现市场体系的完善,实现现代市场经济的纵横体系,进而从供给侧层面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综上,供给侧“三驾马车”以资源生成理论为基础,通过财政、金融、环境、效率、法制等五大手段对“三类资源”进行事前干预和调节,强调以高质量供给创造需求,以市场有效需求牵引供给,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 资源生成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
(一)双重竞争主体
资源生成理论将区域政府这一竞争主体引入现代市场经济,使得现代市场经济出现双重竞争主体,即区域政府和企业[11-12],并延伸出区域政府“准微观”与“准宏观”有机融合的双重属性(陈云贤,2022)[13]。就区域政府的准微观属性来看,区域政府从资源生成领域进入市场并展开竞争,需要尊重市场规则,在获得竞争优势的同时实现辖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体现利益与竞争。就区域政府的准宏观属性来看,区域政府代理国家对辖区经济加以宏观管理和调控,需要以市场机制为依托,在顺应市场规则的同时实现辖区经济的稳定发展,以社会稳定为核心,体现协调与合作。依据资源生成理论,区域政府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之一,其经济独立性与试错纠错机制促使其不断更新认识和信息,并逐渐培养出改革魄力和超前思维(李宜达,2021)[14],在市场规则和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推动供给侧“三驾马车”,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区域政府的双重属性是其本身固有的属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而驱动新质生产力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政府的资源生成,也离不开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支撑。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分为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陈云贤和李粤麟,2023)[15]。现代市场经济纵向体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市场要素体系、市场组织体系、市场法制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市场环境体系及市场基础设施。纵向体系更多地强调市场功能和结构的系统性。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涉及生产要素、组织形态、产业体系以及技术创新等因素。生产要素是基础,组织形态是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产业体系是产业结构和生产协作关系的主要体现,技术创新是生产力的关键推动力。现代市场经济横向体系包括产业经济中的企业、城市经济中的区域政府和企业、国际经济中的国家政府和企业三个方面。横向体系存在双重竞争主体,即区域政府和企业。其中,企业的竞争主体表现在产业经济领域,区域政府的竞争主体表现在城市经济领域。市场经济的基础领域是产业经济,生产性领域是城市经济和国际经济。因此,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区域资源生成能够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组织形态,促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从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区域政府和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双重竞争主体,两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支撑,是两个无缝衔接的独立竞争主体,必将成为资源生成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
(二)“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运行模式
“顶层设计、地方创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许小年,2013)[16],即中央政府划定底线,通过赋予地方政府自主权,调动区域政府的积极性,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观经济学理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运作[8]。
借鉴有效市场假说理论(Fama,1970)[17],中观经济学理论将“有效市场”分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三种市场模式,同时也将“有为政府”分为“弱式有为政府”“半强式有为政府”“强式有为政府”三种政府模式。而成熟的市场经济是强式有为政府和强式有效市场相结合的“双强经济模式”(李宜达和王方方,2023;李宜达,2022)[18-19]。强式有为政府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缺陷的弥补来发挥其对市场的超前引领作用,通过提供充足的要素供给及营造良好的环境供给和市场供给,为强式有效市场的良好运行提供重要基础。“双强经济模式”是开拓区域资源生成领域的客观要求,也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观经济学认为,区域政府的理想类型应是强式有为政府,即区域政府能够对“三类资源”进行有效调配并制定配套政策。强式有为政府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与时俱进,面临不断涌现的新要素、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区域政府应在理念、管理、政策等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在“三类资源”的调配中有所作为;二是全方位竞争,在遵循市场规则和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区域政府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方式参与“三类资源”调配的全过程竞争;三是政务公开透明,能够保障社会各方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提升区域政府对“三类资源”的调配效果。总之,区域政府通过要素、环境、市场供给侧“三驾马车”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使其在资源生成领域大有所为。
综上所述,成熟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是“双强经济模式”,而“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是开拓资源生成领域的客观要求,必将成为区域资源生成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模式。
(三)区域政府的超前引领
对资源生成领域的开发和利用,将极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以,区域政府应大力推动资源生成以做大做强辖区经济并获得领先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然而,对资源生成领域的投资必将面临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未知收益等问题,使得区域政府需要主动承担起第一投资人角色。所以,中观经济学将区域政府视为资源生成领域中的市场主体,体现“有为政府”的作用,同时依托“有效市场”的规则和机制,充分发挥区域政府的超前引领作用。
中观经济学提出政府超前引领理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固有认知,重点关注区域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政府优势并弥补市场失灵,从而使得区域政府行为积极主动。“有为政府”的超前引领,既要遵循市场规则又要发挥市场机制,能够引导和预警产业经济、调配和维序城市经济、托底和提升民生经济。换言之,区域政府应做企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不能缺位、越位、虚位。区域政府通过运用规划、投资等方式,实现理念、组织、技术以及制度等全方位创新,有效推动供需结构性调整,进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政府的超前引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理念超前引领。区域政府应在理念上侧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要素驱动阶段的重要竞争力。在该阶段,系统分析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如产业政策、区位优势、产业集聚、产业转移等,通过区域生产要素配置的竞争和优化,特别是对原生性资源的开发和争夺,如区域产业链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产业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以提高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管理超前引领。区域政府应在管理上侧重管理方式和模式的变革,成为投资驱动阶段的竞争关键点。在该阶段,区域政府应实质性推动城市的“规划布局、参与建设、有序管理”,通过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对次生性资源的开发和争夺,实现从城市软硬件基础设施投资向城乡一体化和区域智能管理转化,以提升区域投资增长率。三是技术和制度超前引领。区域政府应在技术上侧重政策制定、基础研究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成为创新驱动阶段的关键制胜点。在该阶段,区域政府通过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特别是对逆生性资源的调控和遏制,构建以理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为主体的全方位创新,以提升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四是全面超前引领。这是财富驱动阶段的必然选择。在该阶段,区域政府应协调与共享区域间经济发展、经济措施以及管理效率的成功经验,逐渐由以竞争为主向竞争合作和合作共赢为主转变,不断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向更高水平发展,以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方位提升。
总之,区域政府发挥超前引领作用离不开区域政府竞争的依托,也离不开市场规则和市场机制的基础。发展需要创新,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推动经济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所以,政府超前引领是区域竞争和发展的关键,必将成为区域资源生成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
五、 结语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而新质生产力是“新”与“质”相结合的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中观经济学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和经验出发提出,准经营性资源是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区域政府在资源生成这一关键领域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迭代升级,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并以双重竞争主体、“有为政府+有效市场”运行模式以及区域政府超前引领等新路径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是高质量,必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体现为新要素、新业态、新技术。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即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要素转换、产业升级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二,区域资源生成领域的“三大资源”“三个层面”“三驾马车”是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是筑牢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底。具体而言,准经营性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通过突破革命性技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力量;资源生成领域的“三个层面”需要突破关键技术、保证基本民生、推动绿色低碳,实现原生性资源、次生性资源以及逆生性资源的良性互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新突破;资源生成领域的开拓与发展,从要素供给、环境供给、市场供给三个维度形成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侧“三驾马车”,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第三,区域资源生成理论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运行模式,要充分发挥区域政府的超前引领作用,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地,区域政府具备“准微观”与“准宏观”的双重属性,在现代市场经济纵横体系的支撑下推动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双强经济模式”即强式有为政府与强式有效市场相结合,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典型模式,“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是开拓资源生成领域的客观要求,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有为政府的超前引领,区域政府应以理念超前引领、管理超前引领、技术和制度超前引领,进而形成“全面超前引领”,在遵循市场规则和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超前引领作用,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
[1] 黄群慧, 盛方富. 新质生产力系统: 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 改革, 2024(2): 15-2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EFO202402002.htm [2] 杜传忠, 疏爽, 李泽浩. 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J]. 经济纵横, 2023(12): 20-2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JZH202312003.htm [3] 贾若祥, 王继源, 窦红涛.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J]. 改革, 2024(3): 38-4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EFO202403003.htm [4] 钞小静, 王清. 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1): 12-2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GY202401002.htm [5] 沈坤荣, 金童谣, 赵倩.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J]. 南京社会科学, 2024(1): 37-4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JSH202401005.htm [6] 陈云贤, 顾文静. 中观经济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7] 陈云贤, 顾文静. 中观经济学[M]. 2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8] 陈云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为政府+有效市场[J]. 经济研究, 2019(1): 4-1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JYJ201901002.htm [9] 陈云贤, 李宜达, 王方方. "有为政府+有效市场"运行模式研究——中观经济学的逻辑与框架[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3(4): 4-17. http://xb.gdufe.edu.cn/article/id/af91ebe6-73d5-4cee-a432-3deef1bcf9cc [10] 陈云贤. 中观经济学300问[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11] 陈云贤. 市场竞争双重主体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12] 陈云贤. 市场竞争双重主体论——兼论中观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13] 陈云贤. 探寻中国改革之路: 市场竞争双重主体论[J]. 经济学家, 2020(8): 16-2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JXJ202008003.htm [14] 李宜达. 党领导政府与市场关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 学习月刊, 2021(9): 15-1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KXX202109006.htm [15] 陈云贤, 李粤麟. "有为政府"的竞争属性——基于中观经济资源生成视角的分析[J]. 经济学家, 2023(4): 14-2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JXJ202304002.htm [16] 许小年. 商鞅、邓小平为什么能成功[J]. 同舟共进, 2013(12): 17-2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ZGJ201312005.htm [17] FAMA E.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J]. Journal of Finance, 1970, 25(2): 383-417. [18] 李宜达, 王方方. 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述评: 学界动态与理论发展[J]. 管理工程师, 2023(2): 52-5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LGC202302008.htm [19] 李宜达. 政府与市场经济学: 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J]. 北方经济, 2022(11): 65-6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FJJ202211017.htm 期刊类型引用(4)
1. 何彦乔. 推动清远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01): 64-69 . 百度学术
2. 蔡滨. 金融创新、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5(03): 88-93 . 百度学术
3. 李燕,黄谊. 新质生产力赋能北部湾城市群技术进步的理论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5(03): 87-98 . 百度学术
4. 刘洪铎,王梦飞,徐雨欣,陈晓珊. 制度型开放、营商环境改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4(05): 4-22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