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评《理论与实践: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唐庆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评《理论与实践: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唐庆,男,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文化需求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它强调个人或团队依靠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对知识产权进行创新开发和营销。文化创意产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广播影视、动漫、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以及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尽管文化创意产业有多种外在的产品或服务形式,但其核心仍然是对文化的挖掘和开发,这就意味着只要是包含文化内涵的产业,都能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在享受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时,能重温古人醉情山水的自然洒脱,更能体验现代科技的智能与神奇,显然旅游产业是天然的最适合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深入挖掘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既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也能丰富和提升优秀文化的传播渠道和效果。融合发展是实现两大产业双贏发展的最好途径和模式。

    依靠新兴技术手段,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传播效果和形式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丰富,并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学者们开始积极关注文创产业,并从产业经济学方面研究和探讨文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策略,《理论与实践: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就是当前众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成果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书由李晓君编写,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析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梳理和总结了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全书主题聚焦,逻辑清晰,其核心章节和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理论综述以及产业发展模式与功能; 第二章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重点阐释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经济价值以及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 第三章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重点阐释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农业的融合发展、协同升级的路径和模式; 第四章是对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支撑体系、理论模型及国内外产业竞争力比较; 第五章是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经验借鉴,包括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述和发展现状分析,以及经验借鉴; 第六章在分析对比我国部分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和总结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第七章是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典型案例分析,主要是对上海田子坊、北京798艺术区、深圳大芬油画村等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运作模式和演化机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为其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第八章研判了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从发展战略、产业支持政策和产业环境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旅游产业天然地适合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我国也有不少地方一直在积极探索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且形成了比较成熟、可借鉴、易复制、具备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如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印象·刘三姐》,该剧是依托于桂林山水和当地特色文化,经改编形成的大型山水实景文艺演出,将旅游宣传、文化传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印象·刘三姐》获得成功后,又出现了不少类似的作品,如《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等。宋城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人造的主题公园,该公园以两宋文化为精神内涵,创新性地引用多种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和舞台机械,打造出集歌舞演出、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体验观赏。目前杭州宋城已与拉斯维加斯的“〇”秀、巴黎红磨坊并称“世界三大名秀”。天目湖一站式休闲模式也是文创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天目湖景区以充分满足游客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将古镇、山水、度假、游乐等不同产品进行充分融合,同时针对不同季节开发出春季采摘、夏季避暑、秋品美食、冬泡温泉等多样化的文旅服务。天目湖景区在建设规划时十分注重资源整合,将景区周边农庄、生态园和酒店一并纳入整合规划中,形成了以大景区为核心,采摘农庄为点缀,术业专攻、抱团前行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文创旅游融合发展助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新模式。“开心麻花”是近年来我国影视文化市场的一颗新星,其最初以舞台剧、戏剧为主,再向影视剧发展,将目标瞄准上班族、学生、80与90后新兴家庭群体,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最终打造成超级IP,并成为年轻群体中观看喜剧的第一选择。这种以文化创意为切入口进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也值得借鉴。

    经过多年的政策引导,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综合来看还存在如下不足: 一是管理体制产业政策方面,还存在条块分割、产业政策协同性差等问题。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在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实现有效协同,但有不少地方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产业融合发展管理机构,导致在文化产业规划、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难以形成统一的发展战略,自然也就无法从政策层面实现两大产业的协同发展和融合发展。二是市场竞争层面,存在产业融合层次低、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深入、同质化发展严重等问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目前仍处于低层次融合阶段,原因主要是两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以及对方所蕴含的深层次旅游价值和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导致在产业融合创意方面缺乏真正的创新,形成千篇一律式的融合发展模式。这种同质化严重的发展策略和模式显然不利于两大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企业层面,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营销手段单一,营销层次不高。由于产业融合层次低,导致在旅游文化产品宣传方面难以挖掘其深层次的营销“噱头”,难以直击游客内心真实的文化体验需求,营销方式上的不足与缺陷客观上压缩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空间。

    《理论与实践: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不少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但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本文认为还需要政府、企业、旅游者等多方共同参与、共同推进。

    一是政府层面要构建文创旅游融合发展的政府支撑体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规划和引导,文创旅游融合发展也需要政府在产业规划、财税政策、公共资源和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支持。首先,政府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对古建筑群、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未来的旅游开发预留发展空间,实现文化遗产和现代城市的和谐共生、良性发展。其次,政府应为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财税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两大产业的壮大发展,并采用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旅游企业加大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对接,引导两大产业相向而行,真正实现产业融合。再次,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法律环境。文创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创造-系列新的文化IP和文化产品,为推动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政府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维护文创旅游创意产品开发者的市场权益,营造鼓励文化创新和商业创新的市场环境。最后, 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更多懂文化创新的旅游人才和懂旅游策划的文化创意人才,政府应注重复合型、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以高质量人才为支点助推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在企业层面要进一步优化文创旅游产品供给。首先,旅游企业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开发和打造具有更高文化创意的旅游产品,如将绘画、音乐、歌舞等创意文化产品更好地融入到旅游资源开发中,助推精品文化旅游的发展。其次,积极打造更具区域和地方特色的文创旅游项目和品牌。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特色文化,包括古建筑、民俗、节庆、红色文化、演艺类等。这些区域特色文化非常适合进行旅游开发,旅游企业可尝试通过情景再现、艺术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加强对这些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再次,积极营造旅游环境,引导文化创意旅游消费。应进-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餐饮等商业服务水平,积极加强文化创意环境的营造,强调城市风貌、文化形象、地标建筑的文化内涵,引导消费者参与体验文创旅游产品。受新冠疫情影响,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受到较大冲击,可尝试发行旅游消费券,加大文创旅游项目宣传,引导游客充分认识这些新型旅游项目,并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其旅游乐趣和文化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更多的价值连接点。《理论与实践: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一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文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期刊类型引用(4)

    1. 张斯超. 文化创意产业与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当代体育科技. 2025(03): 99-101 . 百度学术
    2. 王冲,易魁. 创造与创新的融合:新基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涌现作用. 企业经济. 2024(03): 50-59 . 百度学术
    3. 桂峰兰,韩芳.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党政干部学刊. 2023(06): 61-66 . 百度学术
    4. 徐嘉璇. 文旅融合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互动逻辑. 旅游纵览. 2023(20): 194-19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3
  • HTML全文浏览量:  162
  • PDF下载量:  18
  • 被引次数: 11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0-12
  • 刊出日期:  2022-09-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